情啊!”
尉遲恭背對李言慶,看不清身後的狀況。可李世民卻看的清清楚楚。頓時亡魂大冒,
就見李言慶縱馬追趕,卻收起了沉香槊。
他在馬上彎弓搭箭,遙遙對準尉遲恭,李言慶箭術,師出長孫晨。而且大有青出於藍勝於藍的趨勢。
李世民大聲呼喊,希望能阻止李言慶。
而言慶,則弓開如滿月。
這一箭射出,只怕自己和李世民之間,離無半點寰轉餘地。
說不得在將來,李世民會和自己,,不過,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李言慶腦海中,剎那間浮現出老爹慈祥和藹的笑容,昔年寞家學舍中。老爹的諄停教誨,更在耳邊迴響不息。
我也許唱不出什麼貞觀長歌,,
我也許做不得什麼千古一卑,,
我只知道,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什麼狗屎的政治頭腦,什麼狗屎的大局觀”若我連父仇都不得報。我妄為重生這世上一遭!
弓弦輕響,利矢電射而出!(未完待續)
第八七章多事之秋
耐遲恭,字敬德,朔州部陽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略燃口一。贈司徒兼併州都督,鄂國公。
死後謐號忠武,賜陪葬昭陵。
歷史上的尉遲恭,最為輝煌的功勳,莫過於效命於劉武周時,日奪十八鎮。後來歸順李唐,有救駕之功,更在洛陽之戰時大放異彩。而在洛陽之戰結束以後,雖說還有什麼擊突厥之類的戰功,實際上,尉遲恭已經從單純的武將,轉變為一個政治人物。才有了玄武門的功勳。
他殺過李元吉,揪住過李淵的衣服領子,把李淵從龍椅上拽下來……
再之後,尉遲恭似乎再無什麼功勞。如果硬要說亮點的話,恐怕也就是他那個乾兒子薛仁貴。
荊紫山腳下。鴉雀無聲。
尉遲恭翻到在血泊裡,一支利矢從後貫穿脖頸。
鮮血順著紅漆箭桿流淌一地,雙腳一抽一抽,呈現出痙李之狀。可只要是明眼人就能夠看出來,尉遲恭必死無疑。
李世民呆呆坐在馬上,著著尉遲恭的身體。
言慶面無表情,目光森冷的緩緩收回弓箭,順勢,將手搭在沉香槊上。舉槊指向蒼穹。
萬勝軍在劉黑閣等人的率領下,迅速退到了李言慶的身後。雄闊海和閣稜,再一次橫身言慶馬前。
“李言慶,你竟囂張如斯
李世民終於緩過勁兒來。手指李言慶,怒聲喝罵:“敬德乃軍中大將,朝廷命官。你竟為一己私怨,而殘害朝廷忠良。孤若饒過你,又豈能對得起忠良在天之靈?你你你”孤與你誓不兩立。”
也難怪李世民如此憤怒!
此次出兵,對他而言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雖說一路暢通無阻,可是風頭卻被李言慶搶了個乾乾淨淨。原本。李世民想借此松會,一舉奠定下他在軍中的基礎。沒想到李言慶率先發難,挑起河北大戰不說,並以摧枯拉朽之勢結束戰鬥。在這樣輝煌的勝利面前,李世民雖然兵不刃血的奪取洛陽,卻並沒有獲得太多好處。
反正,人們若提起洛陽之戰,絕不會說他李世民用兵如神,運籌帷幄。
更多的還是會提起李言慶在郜城大戰竇建德,漳水河畔那一聲詭異。卻是天崩地裂的巨響,談的是李言慶如何在河北,風捲殘雲般解決戰鬥。如何與那天寶大將軍,死拼惡鬥的英姿。李世民呢?
在李言慶如此耀眼的光芒下。從主角一下子變成了配角,
縱觀歷史上李世民登基之路。會發現在玄武門之變以前,李世民一共經歷四次大戰,方奠定了他的根基。首戰淺水原。次戰洛陽,三戰虎牢關,奇襲簧建德,最後一戰才是拍壁之戰。
然而現在,歷史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淺水原之戰,李世民一如歷史上那般,先敗後勝;拍壁之戰提前爆發。使得李世民在軍中聲名鵲起。可本應該是把李世民推上數峰的虎牢關之戰,隨著李言慶的出現而消失無蹤,而在歷史上持續了八個月之久的洛陽之戰,也因為李言慶大敗實建德,變成了虎頭蛇尾的鬧劇。
所以說,奠定李世民根基的四大戰役,實際上只有兩場半。
這也就使得李世民的聲望,遠遠比不得歷史上那般響亮。而缺少了杜如晦房玄齡薛收等謀臣輔佐雖說身邊還有劉文靜、王通等人襄助,但對於李世民來說,終究是缺少了許多東西。
李世民勃然大怒,李言慶卻面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