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聯軍佔領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陝西西安,談和後清朝付出白銀4。5億為終。
八國聯軍: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奧匈帝國、大英帝國(英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國)英,美,澳,印,德,法,奧,意,日
德意志帝國(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及俄羅斯帝國的八國聯軍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意軍五十三人,奧軍五十人。德軍七千人。軍艦約20艘,陸戰隊約540人總派遣的軍隊人數為23540人,八國以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奧匈帝國派遣的人數最小隻是象徵性派遣50人,日本成為八國聯軍的主力。
慈禧太后的仇外情緒,在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變法,因守舊派及後黨親貴借慈禧太后之力反撲而失敗;各國多同情變法維新派,協助康、梁等人逃離中國。事後,太后軟禁皇帝於中南海瀛臺,甚而欲廢帝改立,又遭各國強烈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使她懷恨在心。加之甲午戰敗後,列強紛在中國強租港灣、劃分勢力範圍,也增長了慈禧太后的仇外情緒。
義和團原為山東省一些學習神打的拳民組織,初八國聯軍首領西摩爾
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基督教會;後在各國壓力下,清廷改派袁世凱入魯取締,義和團乃轉移至順天府、涿州等地,京師亦漸有拳民活動。
義和團爆發的根本原因:19世紀末,各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邊疆和鄰近國家,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的危機。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在經濟上向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政治上則強佔“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在文化上他們透過教會深入中國城市和鄉村進行侵略活動,使民族危機愈加嚴重,終於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義和團的迅猛發展,使列強大為恐慌,他們紛紛要求清政府採取措施消滅義和團。在外國壓力下,實際掌握政局的慈禧太后多次釋出嚴禁義和團的上諭並組織軍隊進行圍剿。但由於多種原因,一時難以撲滅義和團。在北京北堂(西什庫教堂,當時是中國天主教的總堂)主教樊國樑的建議下,列強遂於5月28日提出派出“使館衛隊”進入北京,清政府先是拒絕,後被迫於31日同意,但提出“每館以二三十人為率”,結果列強先後派出400多人進京。後來列強又派遣西摩爾帶領2000人前往北京,這些行為對清政府形成了嚴重威脅。對此,清政府一面繼續釋出鎮壓義和團的命令以消除列強派兵的理由,一面又調集軍隊進入北京以防不測。對外國人抱有敵意的董福祥所率領的武衛後軍(甘軍)即在6月9日被調入北京駐守,6月11日,日本書記官杉山彬前去迎接入京的西摩爾聯軍,在永定門外被甘軍所殺。事後,大臣榮祿親赴日本使館道歉。
列強向北京強行進軍和義和團抵禦外**隊,使清廷對義和團的態度開始出現轉變。清政府於6月5日派趙舒翹和何乃瑩,6月6日派剛毅去涿州“勸散”義和團,實為考察情況。結果剛毅的態度是“力言拳民可恃”,趙舒翹等也贊成採取招撫的措施。再加之載漪等官僚的鼓動,清政府逐漸開始承認義和團為合法組織。從6月10日起,在清朝官員的默許下,義和團開始大量進入北京。在初期,義和團與北京的外國人關係緊張,但並未發生大規模流血事件。
在使館衛隊入京後,以德國公使克林德為首的部分瓦德西
外國外交人員一味使用武力解決問題。6月14日,克林德帶領水手一排行於內城之上,發現有沙地有義和團練習,即毫不遲疑發令開槍,當場打死二十餘人(《庚子使館被圍記》)。此後使館衛隊開展了“獵取拳民行動”,多次主動攻擊義和團員,結果導致憤怒的義和團在北京到處焚燒教堂和攻殺教民,並殃及今前門大街外的大柵欄地區,“京師富商所集也,數百年精華盡矣”。而克林德本人則在6月20日去總理衙門交涉時與神機營章京恩海相遇,並被後者射殺,釀成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6月10日,列強不顧清政府的阻攔,正式組建八國聯軍,由在級別最高的英**官西摩爾為統帥,美**官麥卡加拉為副統帥,率軍自天津向北京進發,有論者以此為八國聯軍侵華的標誌。
當時,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欲藉助義和團之力排外;她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剛毅回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在部分朝廷親貴支援下,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