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有所講究,絕不是單單以泥沙堆積那樣簡單,險要處修建箭塔,利用箭塔高度最大限度掌控沿途秦軍動向,一旦秦軍進攻,箭塔同樣可以作為攻擊手段。二為局,如何合理佈置兵力同樣重要,人數太少攻擊力必然削弱,人數太多彼此間無法配合同樣難以發揮最大戰力,後方兵力補給是否能夠做到最快同樣至關重要。
大旗飄舞,對面城防上同樣站著一人,鬚髮皆白,秦國老將王陵,戰功赫赫,以防守擅長,為人謹慎,深得已逝秦昭王信任,長平大戰初期甚至以此人為將對戰廉頗而非白起,足以看出此人之能。
一老一少隔空對望,王陵面帶笑意,只聞李牧之名,先前一戰果然了得,統兵有方,陣營進退有序,戰時虛實難辨讓人防不勝防,若非各為其主,自當好好坐下來把酒言歡。
李牧同樣如此,論地勢秦軍本不佔優,險要之地被趙所佔,即便這樣依然憑藉過人之能沿途修建數十道城防,城防之間彼此相連,其中更是暗藏玄機,主要位置雖旌旗密佈,事實或許恰恰相反,有些位置看似簡單難免殺機四伏。
兩人佈局各有千秋,趙括大軍一路向東連克齊、燕、橫掃東胡,秦國內亂平定,趁機大舉伐楚,宜陽之地秦、趙大軍對峙始終紋絲不動。
書中暗表,呂不韋為何突然調動大軍攻取宜陽?一為長平,得宜陽等於佔據長平大門,若想攻隨時可以發動攻勢,同樣還有一點,一旦攻勢不利,佔據險地可守,同樣是為了身後兩關,一為函谷,二為潼關,兩關相連堪稱秦之命脈,秦能數次擋住六國大軍同樣歸功於此,潼關與函谷關之間,是一條狹小的通道,長140裡,蜿蜒山間,深險如函,因此稱為函谷。函谷的東頭,叫做函谷關,西頭,便是潼關,潼關為後來所建,當時位置已經極為重要。
戰國時為什麼函谷關更重要呢?這是因為戰國時,關中的秦國是處在進攻地位的。對於從關中向關東進攻這一目的來說,是必須控制函谷關,不然,如果關東勢力控制了函谷關,則秦國的東進之路就會被封閉。
趙國攻勢之猛不僅讓韓、魏之流膽寒,秦國同樣有所顧忌,一旦函谷關有失,長平之地同樣不佔優勢,如此秦國大片城池土地時刻面臨趙國鐵騎威脅,這一點必然是秦人所不想看到,王翦手中十幾萬大軍對整個秦國而言變得尤為重要。
李牧巡視一番,各營嚴陣以待,放下心來轉回本營,一人侯在大帳前,李牧身前謀士,兩人相識多年,算是舊交,此人有些本事一直留在身邊,“可是大王有訊息傳回?”
那人搖頭,“不過是路過而已。”
“裡面詳談。”
兩人進入大帳,軍途勞頓擺設十分簡單,那人嘆口氣道:““自出兵之日起始終不見王命而回,著實讓人不解,上·將軍是否同樣如此?”
李牧笑道:“怕是你多心,如此更加看出大王對你我信任,只需安守此地以擋秦軍。”
“將軍豁達,有些事不得不防!”
“如何講?”
那人道:“論統兵之能將軍無人能比,得以大王重用,這一點無可厚非,只是一點,大王身邊能征善戰之人不在少數,一旦他日戰亂平定,難免厚此薄彼,如此對將軍不利!”
李牧聽罷哈哈大笑,那人不解,“上??將軍為何發笑?”
李牧道:“李牧本為邊地小卒,何時想過能夠統領大軍得大王器重,世事冷暖早已看透,多少名將一生之功,最終悽慘,牧相信大王絕非薄情之人。”
“但願如此。”
第二百七十三回 過楚地兵發宜陽
宜陽之地,秦、趙不下二十萬大軍對峙,一處險要關口對整個局勢影響遠非關口自身那樣簡單,甚至關乎全域性,自古至今,險關必爭之道就在於此。
宜陽守將正是趙國上??將軍李牧,武力超群,戰法獨特,擅長騎兵突襲,巡視一番回到營帳,就在兩人談話之際,幾匹快馬飛奔而至,手中晃動旗令,從兵士服飾還有手中旗令已經表明身份,關口處守軍看得清楚迅速分開。
“上??將軍可在營中?”
“在。”
“好,王命抵達,立刻帶我前去。”
兵士聽罷不敢耽擱,一路小跑前面帶路直奔大帳而去,進入大營傳令兵同樣快速催動戰馬緊隨其後。
只是簡單一句話而已,整個大營完全沸騰,所有人對大王仰慕可想而知,在趙人心中,趙括雖不比其他趙王高高在上擅用權勢,自身魅力加上傳奇經歷足以讓所有人成為追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