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減緩追擊速度,然後向著附近的大小軍頭處集結,混亂的戰場逐漸有序,但軍士們的眼睛始終緊盯著前方半里外逃跑的燕軍。
河東這地方,就算是上黨盆地這樣的平原,也遠遠無法和河北的大平原相比,一兩丈高深的丘壑到處都是,間或夾雜著幾座更高一些的山樑,所以視野並不開闊。
周德威找了一處相對較高的丘坡,縱馬而上,向著燕軍潰兵逃跑的方向搭眼望去,這一望,就是一陣冷氣直竄腦門!
二里多地外,上百面各式旌旗迎風飄揚,所有的旗幟均以土黃色為底,外鑲紅絲金線。旌旗下羅列著密集的軍陣,形成明顯的二五制排列:百人、五百人、千人、五千人、萬人……一眼掃過,前排軍陣便不下萬人,將五六里寬的正面擋了個嚴嚴實實。再凝目向軍陣後方望去,似乎還有更多的旌旗正在飄揚……
整個燕軍大陣鴉雀無聲,肅穆森嚴,也不知在這裡等待了多久。
潰散的燕軍士卒從三條軍陣裡刻意留出來的通道間湧入,過不多時,通道被軍陣重新合上,已見不到潰卒一絲一毫的蹤跡。
無需周德威下令,麾下軍頭各自指揮本部靠攏過來,按照平日對敵的陣型,一層層展開了大陣。對面的燕軍並沒有趁亂衝擊的念頭,就這麼默默等待著周德威結陣。
周德威吩咐將中軍旗立在自己所站的丘坡上,然後又命幾個部將率兵搶佔周遭的幾處高地。一邊佈置,他一邊在打量著對面,默默判斷著眼前的形勢。這支燕軍究竟從哪裡來?他們是燕軍麾下的哪支軍隊?黎城和潞州究竟怎麼樣了?李嗣源所說的安重誨奇兵到底有沒有建功?
各種問題紛至沓來,將周德威的腦子攪成了一鍋粥。正在考慮應對之道時,就見西側佔據高地的軍士一陣騷動,訊旗飛快地晃動起來。周德威催馬躍下丘坡,直奔過去,戰馬從密密麻麻的人叢中穿過,等他踏上西側高地之時,抬眼就看到了令他肝膽俱裂的一幕。
西側高地視野不錯,可以看到西方和北方,也就是周德威的右側和身後。從這裡,一眼可以看到兩個方向。只見無數旌旗不知從哪裡冒了出來,土黃色底服的燕軍大隊正在兩個方向合龍,將右側和身後變成了黃色的天地,整齊的腳步聲和嘩啦啦的甲葉聲隔著老遠就傳了過來,看這陣勢,人數竟然都不亞於南方正面結陣阻擋的燕軍!
如雷般的馬蹄聲漸次轟鳴,周德威猛然回首,勒馬向著東側的高地上奔去。在這個方向,一條黑線從天際處山巒青影中湧出,以極快的速度奔行到三里外停住,攢動的馬頭密密麻麻的擠在一起,看得人頭皮發顫。還有更多的騎兵從這條黑線的身後斜次裡甩出來,將整個東邊方向完全佈滿……
周德威手心攥了一把汗,強行嚥了咽不知何時出現在舌底的唾液,又飛快打馬回到了自己將旗所立的丘坡之上。一路上,他可以看到麾下軍頭們的焦慮和恐懼,聽到將士們不安的嘀咕和慌亂的詢問。
這裡怎麼會有如此規模的燕軍?這些燕軍怎麼來的?粗略一看,四個方向上的燕軍便不下四萬,其中還有上萬騎兵!這明顯是燕軍的野戰主力,他們怎麼會不在高平?梁王究竟在幹什麼?難道說諸侯聯軍敗了麼?怎麼會放任如此多的燕軍主力離開高平?
周德威心底泛起一陣酸苦,原來之前的一切都是誘餌,周坎和趙在禮的意圖就是把自己引到埋伏圈裡,可笑自己還以為燕軍敗了,竟然還在考慮怎麼拿下整個潞州……不用說,安重誨的所謂奇兵突襲定然是沒戲了,如果真有的話,怎麼可能讓燕軍集結出如此規模的大軍?或許,這一切就是安重誨惹的禍,如果沒有他的偷襲,也許燕軍主力根本不可能來到這裡吧?
燕軍從四個方向合圍以後,略略停了片刻,便開始向前邁進。向前邁進的是南、北、西三個方向的步卒,唯有東側的騎兵大陣沒有動彈。
整齊的陣列、如雷的腳步聲、越來越能辨認清晰的各色旗幟,都給這支被圍的三王聯軍以沉重的壓力。等到燕軍陣列逼近至裡許外停住時,周德威不由一陣苦笑,看看人家主力的裝備和陣勢,看看自己,這仗怎麼打?
一排排的鐵甲槍兵身上俱是重鎧,晃得人眼都睜不開;一架架推到陣前的弩車上,那些藍汪汪的弩箭看得人肝膽皆顫;一面面大盾頂在身上,結成的盾陣針插不入;一隊隊矯健的騎兵胯下是清一色的高頭大馬……
這就是河北的真正實力麼?曾經以為燕王的軍隊已經夠奢侈了,沒想到以前的所見所聞與眼前相比竟然什麼都不是。在這樣的軍隊面前,周德威失神了,隱約間居然從內心深處湧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