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報週刊決定,亦或是在大軍軍議中提出來商議。
劉虞侯所說的這位朱押衙,就是負責黎城和東陽方向軍報第一道審看的參謀軍官,黎城方向每日一發的軍報在他這裡已經存檔了數十份,全部都是報平安的折本,卻不想今日陳虞侯親自過來討要,二話不說全部拿走,神態甚是焦急。這讓朱押衙心中萬分不安,故此跟了過來,卻近不了帳前,只能遠遠隔著等候。
周坎等不急陳虞侯等人一份份翻看,當即把朱押衙傳了進來,詢問黎城有沒有異常。
朱押衙說黎城方向很平穩,沒有出現什麼異常情況,只是前些時日報過,說是濁漳河漲水,其他再也沒有了。
周坎心裡平穩了不少,揮揮手讓朱押衙離開,然後繼續等待。過了一會兒,陳虞侯等人將黎城的軍報翻了個遍,說沒有任何異動,然後又將那份濁漳河漲水的折本挑出來,大聲誦讀一遍。
到昨日為止,黎城都沒有出事,這讓帳中眾將心態都緩了下來,於是又七嘴八舌議論起來。黎城方向沒有異常,有兩種可能,要麼三王聯軍壓根兒沒有偷襲黎城的計劃,大夥兒只是虛驚一場,要麼就是這條小道非常難走,再加上天降大雨,河水上漲,偷襲的敵軍還沒抵達。
不同的可能有著不同的應對方法,前一種可能性只需要適當加強對黎北坡、黃崖洞、龍泉一線的查探,提醒黎城守將張龍時刻警醒就可以了,但風險很大;後一種可能性則需要向黎城調派援兵,從大軍的戰場安全性考慮無疑是應該優先這麼選擇的,但這會佔用大量作戰資源,削弱燕軍對石峪的圍攻力度。
陳虞侯和劉虞侯親自帶著幾名參軍飛快的演算著,在李都頭的協助下,很快拿出了一個抽調兵力支援黎城的方案。
陳虞侯和劉虞侯的這一通演算,讓李都頭差點當場暈菜,一開始他還能跟上兩位虞侯的思路,到了後面,腦子裡就成了一鍋粥,兩位虞侯問什麼,他就絞盡腦汁回憶什麼。這些問題包括:濁漳河谷小道最寬有多寬、最窄有多窄,河東軍行軍時習慣幾排縱列,河東軍的日常用餐量,河東軍習慣什麼時候起身、什麼時候休息,各級指揮行軍時的位置,各部之間的習慣距離,河東軍軍士宿營的用具,甚至包括他們是集體大小便還是自由大小便……這些問題非常細,讓李都頭完全不知道究竟和打仗有什麼關係。
讓李都頭完全摸不著頭腦的問話中,陳虞侯和劉虞侯演算出了一個結論:他們預測,三王聯軍如果偷襲黎城的話,根據濁漳河河谷的通行能力和輸送能力,以三千人偷襲,從武鄉出發,需要二十天左右抵達黎城;以六千人偷襲的話,這個時間會延長至一個月;如果是八千人的話,需要的時間和消耗會成倍增長。因此,想要達到最大戰果,最適合的偷襲兵力應該在五千至六千人左右。
與李嗣源在石峪安營紮寨的時間來比較,結合李都頭對老河東軍行軍速度的一般性認知,再加上大雨導致濁漳河水位上漲這個因素,陳虞侯和劉虞侯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三王聯軍出兵偷襲黎城,最佳的兵力配置在五、六千人,此刻所抵達的位置應該在黃崖洞至黎北坡之間!
現在到了讓周坎做決策的時候了,需要他選擇一種應對方法,也就是李誠中灌輸給燕軍的作戰思想——軍隊主官只需要做決策,其他的,交給參謀來完成。
按照一名指揮者的正常心態,周坎無疑很想選擇簡單應對,提醒黎城守將張龍注意警戒,同時派出斥候查探濁漳河谷小道,這樣做不會打亂燕軍圍攻石峪的整體部署。
周坎這位潞州戰場臨時總指揮麾下的兵力為:幽燕保安軍六千餘人,李存勖的殘軍千人,遼東保安軍五千餘人,媯州軍一萬兩千餘人,總計戰兵兩萬五千人,此外還有屯於潞州的補充兵四十多個營,兩萬多人。但有實戰經驗、具備合成能力的還是兩萬五千名戰兵,兩萬多名補充兵只能作為兵力損失的補充,不能作為整體拉上戰場,而且這些補充兵的主要補充方向是主戰場高平。
依靠這些兵力,周坎需要負責潞州、襄垣、黎城三個支點的防禦,同時要圍攻石峪韓軍大營,兵力已經非常緊張了,再從裡面抽調數千人到黎城去,會讓攻打石峪的作戰捉襟見肘。而且黎城遠離主戰場方向,一旦主戰場需要兵力應急,派過去的援兵也很難及時趕過來。最後,要是人家根本沒有偷襲黎城的計劃呢?一切佈置不都成了巨大的浪費了麼!
但危險是極有可能存在的,因為李嗣源在石峪安營紮寨本身就給出了有力證據,所以周坎非常為難,一時間有些猶豫不定。(未完待續。。)
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