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誠中很欣慰的看著張老匠的匠戶能夠留下來,他問馮道是怎麼能夠讓這些人才打消了回榆關的主意的。馮道微笑著做了解釋,其實很簡單,職權而已。馮道是平州刺史府的司士曹,司士這個官職,最早是掌管群臣名冊、辨別貴族品級、排定朝儀席位座次的,在地方來說,就是區分貴族、士紳和平民。到了唐代,司士還逐漸肩負起開發山澤以及役使的事情。換言之,張老匠等匠戶的差役分配,全在馮道手中捏著。馮道除了答允張老匠等匠戶,在將來的差役中予以關照之外,還丟擲了一個誘人的條件——抬籍授勳。
張老匠等匠戶屬於匠籍中人,這種匠籍,是跟隨著他們世世代代的。他們需要每年抽出一段時期,按照官府的要求自帶糧食和工具前去服役,若是家中有了特殊情況無法服役,就必須拿出一筆“幫貼錢”交給官府,官府以這筆錢僱傭其他人代替服役。服役的期限各地不等,在唐末這個亂世,最重的服役期甚至能達到半年。這是一種沉重的負擔,這種負擔是壓在匠戶們頭上最大的枷鎖,在戰時或災害時期尤甚,甚至能壓得匠戶家破人亡。
馮道的條件是,只要張老匠帶領匠人們留下來,跟隨他服役三年,他就以戰功的名義奏請平州刺史府授予張老匠勳官,透過勳官的獲得,馮道可以在本職許可權內為張老匠抬籍,脫離匠籍身份,從此進入士紳的行列中。這個條件太誘人了,在這個時代,沒有一個匠戶能夠抵擋住這種誘惑,所以張老匠不出意料的留了下來,而且幹活十分賣力。
第五十二章 己未之冬(三)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李誠中如今真正當家作主,方知道要養活一大家子需要付出多少努力,需要操持多少心思。
糧食、衣被、油鹽、訓練等等諸多問題,隨著冬天的到來越發的暴露出來,讓李誠中和馮道兩個如今白狼山軍寨的軍政一把手成日裡皺著眉頭長吁短嘆。
白狼山孤懸榆關之外五十里,說遠不遠,說近不近,若是太平時日,物資的補給自然不成問題。以平州一州之力,當年大燕皇帝安祿山起家之時,便能供應整個安家軍三分之一的軍用,區區一個白狼山近千軍民的補給,那是肯定不在話下的,就算如今平州所產的大部分需要上繳幽州,但負擔白狼山軍寨仍是綽綽有餘。
但問題是這是在戰時。就算之前在軍寨之前重創了契丹品部的主力,卻仍不能打破契丹人對白狼山的封鎖,原因無他,契丹人改變了對策而已。他們不再強行攻打李誠中所部,而是以封鎖補給線的方式來剿殺李誠中。一旦契丹人恢復了草原民族的傳統戰法,李誠中的白狼山軍寨就陷入了困境。
挾大勝之威,李誠中曾經試圖打破封鎖線。他將手頭所有能戰的部隊集中起來,二百多人列成隊形,向山外的契丹遊騎發起圍剿。那些契丹遊騎卻在發現李誠中所部出山後,立刻遠遠躲開,只是在一里地的範圍外緊緊綴著李誠中的部隊。在草原上,步卒如何跑得過騎兵?所以李誠中只能遠遠望著那些吊在遠方的契丹遊騎徒呼奈何。
李誠中帶領部隊在白狼山口外做了一個“幾”字行進,最遠深入十里。然後,他發現了陸續從四面八方彙集過來的契丹騎兵。這些騎兵逐漸增多,卻不主動上前進攻,只是遠遠跟隨著李誠中的部隊。緩慢的壓力逐漸增大,讓李誠中所部士兵開始緊張。
當契丹人的騎兵增加到一百餘騎的時候,李誠中立刻下令返回白狼山,這個決定非常果斷和及時,當他回到山口的時候,終於看到了那個大鬍子帶領著大隊契丹騎兵趕到了。正面尾隨的契丹人約四百騎,還有一百餘騎兜了個圈子,在李誠中所部的側後方待機,妄圖當雙方接戰的時候,就從側後趕至山口,截斷李誠中所部的退路。
雙方在白狼山口對峙了片刻,然後李誠中下令全隊返回山中。李誠中沒有信心以自己手中的二百多步卒對抗契丹人的五百多騎兵,哪怕契丹人有二百多正兵已經損失在白狼山軍寨前,他也沒有這個信心。好在對面的契丹人都是輕騎,面對陣列密集的步兵槍陣沒有辦法硬衝,所以也沒有追趕後退的李誠中所部。
整個過程中,雙方沒有發生正面衝突,一共發了一支箭矢,這支箭矢是雙方在白狼山口對峙的時候,由孟徐興所射,用來校驗和確定射程的。契丹人沒有發箭,騎弓的射程比步弓要短一半,透過孟徐興的箭矢,契丹人也評估出了自己發箭所需要衝擊的距離。
這一次雖然沒有交戰,卻令李誠中感受到了壓力,他知道契丹人開始改變戰術了,一旦契丹人運用正確的戰法,在草原上以騎兵來封鎖他的補給線,就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