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咱們最虛弱的時候議和?”
李承約搖頭道:“不知道,咱們多加防備就是。總之不管什麼原因,能夠避免南北同時開戰,這都是最好的結果。”
李誠中嘆了口氣不再說什麼了,他總覺得其中有什麼隱情,可又想不出猜不透。現在連高行珪和李承約都對議和表示贊同,他知道這件事情不是自己一家能夠挽回的。就其內心而言,李誠中自己都希望能夠有一段緩衝的時間來穩固自家地盤,只是苦了奚人。
一切等到了軍議之時再說罷。(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手機網(。)訂閱,打賞,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第四十二章 薊州(四)
(12點)
山後行營的行轅就設立在薊州刺史府內,行營軍議自然也就在刺史府大堂之上。大堂還是昨夜那個大堂,只不過今天卻不是昨夜暢飲歡敘的場面,十多員軍將齊聚一堂,門外站著橫刀持槍的護軍,顯得莊嚴而肅然。
正堂屏風前擺著三張條案,正中端坐行營總管趙敬,兩側分別是行營副總管高行珪和行營都虞候李誠中。堂下是各處關隘的鎮將軍使,俱都凝視著端坐案後的三位行營大將,認真聆聽訓示。
李誠中心情十分之好,好得不能再好了。自己面前有條案,堂下軍將則只有一個繡墩,自己條案上有茶水,堂下軍將們什麼都沒有,只能將雙手置於膝上。這就是差別,李誠中暗自得意。
趙敬不急不慢的給眾將訓話,老趙家最重讀書,趙敬底蘊深厚,書卷氣很濃,說起話來彎來繞去,不時旁徵博引,說得諸將頭暈不已。諸將偏偏還要湊趣,聚精會神的聽著,在適當的時候較好喝彩。大多數人都仔細盯著雄武軍使趙懷明和靜塞軍使趙讓,這兩位都是趙家嫡系子弟,飽讀詩書,也就他們能夠聽得懂,知道什麼時候該喝彩、什麼時候該叫好。等他們較好喝彩的時候,大夥兒跟著就行。
趙敬回顧了一年來契丹人對邊關各處的騷擾和劫掠,對各處關隘軍將的戰績進行了口頭嘉獎,鼓勵眾人再接再厲,為大帥南征掃除後顧之憂。接著,他話鋒轉到河北行營,嚴厲指出了宣武軍的進犯的不良居心,對與宣武軍聯合北犯的魏博軍加以抨擊,直斥其“狼子野心”,同時預測了大帥劉仁恭得勝而歸的必然結果。
一番鋪墊之後,趙敬以沉重的語氣分析了當前盧龍軍的局勢,對南北兩個戰場同時開戰的弊端和不利一一進行了詳述和說明,最後得出結論:南北同時開戰極為不利,如果不對此加以改變,盧龍軍甚至可能出現敗亡的危險局面。因此,趙敬提出與契丹人議和,他認為,山後行營與契丹人達成議和是符合當前形勢的,是盧龍軍能夠在當前嚴酷條件下延續下去的最終走向,是盧龍軍積蓄後力以待將來的必然結果。
頓了頓,趙敬講到他忍辱負重,揹著罵名親自與契丹來使反覆爭鋒的精彩過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於達成了議和的初步協議,在他看來,這些議和條款是適度的,是可行的,在這裡,他將議和條款丟擲,徵詢諸將的意見。
與契丹人達成的初步協議中,最重要的款項是三條:一為息兵、二為開市、三為徙奚。
息兵就是指雙方不再刀兵相向,契丹人由關牆後退二十里,今後不進關牆之內,盧龍軍不得踏出關牆挑釁。
開市就是雙方開設互市,互市設於薊州雄武軍,交換各自需要的物資。盧龍軍方面主要提供糧食、瓷器、布帛、食鹽等,契丹人提供牛羊、皮毛、山貨等物。趙敬強調,他為此專門與契丹來使做過激烈辯駁和交鋒,以大義微言最終駁斥得契丹來使啞口無言,沒有讓對方鐵器輸出這一項得逞。諸將同聲喝彩,趙敬頜首謙遜。
徙奚就是讓奚人退出饒樂水,從大牙口徹底退至大王鎮,大王鎮屬於趙家控制的勢力範圍,趙敬擬在大王鎮的洵河流域劃出五十里草場,供西契丹人和奚人生存。趙敬指出,之所以加入這一條款,是為了避免兩族之間再起糾紛,擾亂既定的議和策略。…;
作為山後行營邀請來參加軍議的呼裡和撒蘭納此時就坐在大堂之內,當趙敬談到這一條款的時候,李誠中看向了撒蘭納,卻見撒蘭納臉上滿是失望和落寞,再看一旁的呼裡,眼睛直瞪趙敬,眼神中全是怒火。
趙敬微微一笑,專門向呼裡和撒蘭納解釋道:“爾等兩族內遷,也是某的一片好意,王子和公主千萬莫要誤解。以爾等兩族數萬丁口,想要在關外獨立支撐下去,恐有滅族之禍。趙某特意挑選了一塊水草豐美之地供爾等休憩,便算是個補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