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南海府。
雖是天寒地凍,但大軍士氣卻極為高漲。說起來也奇怪,李誠中督率的營州軍,包括懷約聯軍不到三千,但渤海軍士們卻都戰意濃濃、興致高昂,談笑間似乎新羅亂軍便將灰飛煙滅了,好像他們身後的不是三千唐軍,而是整個營州都督府、整個大唐。
二月十日,大軍出南京,行至泥水河口,在此地,李誠中下令停留十日。
泥水河口已經由渤海國方面搭建起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營地,或是臨河、或是背坡,簡陋的木屋、破舊的帳篷,或是依著高坡挖出來的泥洞,都塞滿了衣裳襤褸的難民。好在渤海國看護邊境的千牛衛駐軍每日裡發放一餐粥食可以讓難民們充飢,否則真不知道這些人還能不能活下去。
李誠中親自視察了一遍泥水河南岸的營地,走下來之後心頭也是難受,同時也為這個時代百姓的生存能力而敬佩無比。如今雖然已經過了正月最冰天雪地的寒冷,卻仍然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若是換了他穿越前的那一世,恐怕這幾萬難民已經不知道還能活下來幾個了。但百姓們仍然掙扎著求存,除了每日領取的粥食外,泥水河的冰層上開了不知多少窟窿,聽說連小魚小蝦都快撈不出來了。附近的林子也被砍了個精光——樹皮剝下來充飢,樹木燃火取暖,枯草更是找不到一根,全都塞到了老弱婦孺身上裹著的破布之中。至於豚鼠鳥雀,早已視這片土地為禁區,莽莽四顧,除了人頭以外,看不到一個活物。
李誠中開始整頓難民。對於渤海而言,新羅難民屬於喉中梗刺,讓人極度憂心和不爽,但對於營州而言,這就是人力啊!人力是什麼,人力就是財富,眼前遍地都是財富,李誠中當然不會放過。
於是,大唐營州都督釋出了“援救令”,本著悲天憫人的心態,提出將這些受苦受難的黎庶遷往“富足的營州”,並且答允他們,一旦抵達營州,就會分發良田、安排勞作,讓他們吃得飽、穿得暖。但是,營州並不是誰都可以去的,因為那片土地有限,只能顧及難民中的一部分,這個數目控制在了“一萬”以內。所以,想要去“營州天堂”過好日子的百姓們,趕緊到營州設立的“援救點”報名吧,來晚了可就沒這個好命了!
半天功夫,報名的難民就達到了一萬,於是李都督在無數百姓的叩首乞求下大開慈悲,決定破例再次給予一萬名難民活路……
三天後,李都督再次破例……
為什麼要把一切搞得那麼麻煩?直接將這些難民解送營州不就可以了麼?關於部下們的這個疑惑,李誠中作出瞭解釋:我沒有那麼多兵力押送他們去營州,要想讓他們自己過去,就必須充分發揚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個詞聽不懂?好吧,用鞭子趕一頭驢容易,還是用一把青草容易?
李誠中事先的麻煩換來了事後的方便,在此後的四萬多難民大軍的西遷過程中,他總共只派出了一百名嚮導,當然,每個難民出發前都領取到了五天的口糧,如果他們能夠省著吃的話,足以捱到營州,如果他們不為以後考慮——李誠中也沒必要為他們考慮。
於是,營州歷史上最廉價的一次移民在李誠中的手上誕生。
第一卷 燕趙多悲歌 第三十一章 諸侯之定(十)
第三十一章諸侯之定(十)
二月十日,大軍越過泥水,由此進入新羅國朔州。
真正進入新羅之後,李誠中才知道新羅亂到了什麼程度。新羅多山地,是以此次大軍南征的主力為步卒,真正的騎軍只有懷約聯軍一千騎及營州騎兵營。沿大峰山脈一路向南,沿途所有村寨全部被亂兵付之一炬,所過之處盡是殘垣斷壁,一片蕭索。其間常能看到躲藏於破屋中的百姓,亦或是見到大軍便立刻逃之夭夭的亂兵匪盜。
世鎮南京的楊氏早已與新羅王室相約,新羅兵部大監金順吉早已偷偷越過亂兵控制的地區,到泥水河口等待,此刻便伴隨在李誠中身邊以為嚮導。
金順吉嘆道:“前兩年我曾經去渤海南京求援,一路上都還算太平,今年卻已然如此,實在令人不忍視之。”
楊玄恩在一旁問:“為何如此?”
金順吉道:“此為北原亂兵與松嶽亂兵交戰所致。當年梁賊於北原起兵,弓裔投之,隨後弓裔借梁賊之力得勢,於松嶽稱偽王。梁賊不忿,起北原兵攻之,不想弓裔所部善戰,大敗北原兵,隨後追入北原之境,導致如今千里塗炭,民不聊生。”新羅一直不承認弓裔自稱的故王子身份,所以只稱呼他為弓裔,而非金弓裔。
金順吉是新羅真骨貴族,兵部大監的職位相當於兵部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