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山壁上的巨石下堆積木柴,只聽有人喊了一聲“燃火”,幾支火把扔進了木柴堆中,片刻之後便燃起熊熊火焰。
宋瑛解釋:“這是在燒山,等這堆柴火燒完,會把巨石燒燙,再用涼水澆上去,反覆數日之後,這一片山岩便鬆動了,很容易採掘。”
李誠中明白了,這是熱脹冷縮的原理,古人的智慧無處不在。
如今東山有多少苦役?對於李誠中的這個問題,宋瑛回答得很詳細:“正月之前,東山共有苦役八百餘人,採掘有兩百人,分石有四百人,還有兩百人在山外的溶鐵場。今年都督東征大勝,長史府劃轉了兩千餘流民和罪民,如今已經有了三千人,每日可產鐵四千斤。”李誠中心裡暗暗算了一下,這樣的產量也就是月產十二萬斤。每年一百四十餘萬斤,如今營州實行的是新的度量衡,近似於後世,換算下來,年產鐵一千多噸。看著宋瑛一臉自得的模樣。李誠中不由鄙視了一把。真是沒見過世面的小農意識啊!
從山中出來,繞到熔鐵場,這裡的氣味更加難聞。宋瑛早準備了數十塊溼布,分給李誠中和馮道等人。眾人用溼布捂著鼻子,沿穀道進入。
一進溶鐵場,李誠中就被深深的震撼了!
熔鐵場建在一側山壁之畔,十架圓柱狀的大爐子立在當地,每架爐子都有三、四人那麼高。爐下數十人辛苦的忙碌著。輪班往爐口鼓風,或是搬運著成框的鐵石和其他材料。震天的號子響徹山谷。爐子一側開有煙口,濃煙從煙口滾滾而出,向上空攀升。好一副大工業的景象!
“高爐?!”李誠中有些目瞪口呆,一剎那間,彷彿有種置身後世大鋼鐵廠的感覺,只不過這裡沒有巨大的廠房,沒有原料傳送帶,一切都在露天之下。他穿越前在部隊服役時。部隊曾經組織過很多次軍民共建活動,其中一次便是到附近的邯鄲某鋼鐵廠參觀,眼前似曾相識的場景令他一度有些失神。當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古人的智慧再次令李誠中為之折服、傾倒。
宋瑛一副技術官僚的作派。兀自滔滔不絕講解著:“高爐?都督,此為豎爐……嗯,高爐之稱也不為謬,確實很高……這些爐子是由巖磚和黃泥搭建而成。可以耐火……從上墜入鐵石、木炭、石灰等物,從下方鼓風。材料的配比也有講究……”
馮道打斷道:“不用說這些,你就告訴都督每爐可產多少鐵就是了。”
宋瑛頓了頓,撓了撓頭,道:“長史莫怪,瑛確實有些饒舌了……每爐每日可產鐵五百斤,平日只開八架,壬、癸兩字爐為備用,所以,月產……”
馮道和宋瑛都認為跟李誠中將具體的鍊鐵方式沒有必要,但李誠中卻敏銳的抓住了其中的關鍵,他插口道:“等等,宋知事,你剛才說,加木炭?”
宋瑛一愣,道:“是,與普通木柴相比,木炭的爐溫更高一些。”
李誠中印象裡,參觀鋼鐵廠的時候,技術師父曾經講解過,應當新增焦炭。用焦炭替代木炭是鍊鐵工藝的巨大進步,不僅溫度更高,而且還可以起到很好的還原作用,使得高爐鍊鐵直接成為可能。當然,具體“還原”什麼,怎麼就算得上“巨大進步”,李誠中對此沒有概念,當年的技術師傅對他們這些當兵的也沒有多做解釋——解釋了估計也沒人聽得懂,但他此刻卻可以提出來,指出下一步發展的方向,具體問題由技術人員來解決。當下便道:“可以用焦炭取代木炭。”
“焦炭?”
“唔,用煤……用黑石煉製而成,類似於木炭的煉製原理。應當是密閉條件下加熱黑石,獲得一種類似於木炭的東西。”
“黑石啊?前人曾用黑石直接替代木炭,但出來的鐵不堪使用。”宋瑛道。
“那是因為其中‘硫’的成分太高,這一點可以用加大石灰的配比來解決。具體怎麼做,你們可以試試,用黑石比照木炭的製法煉製焦炭,以焦炭替代木炭,這是其一。其二,加高加大爐子,可以鑄造更高一倍、甚至兩倍的高爐來鍊鐵,這樣可以加大產量。其三,送入風道也要加入,你們目前送入的是冷風,可以加長通風道,讓風吹入高爐之前成為熱風。其四,風箱太小,以人力鼓風效能很低,建議你們引水流過來,類似於種田灌水的水車,以水力輸送風力,具體是這樣的……”
李誠中搜腸刮肚般將模糊的記憶和認知全部傾倒出來,他講述的都是原理,具體操作方法還需要宋瑛等人自行琢磨,但就算是這樣模糊而粗略的原理,也讓宋瑛等鐵山的負責官員們眼前一亮,連忙用筆記錄下來。
“這樣的高爐需要多長時間建成?”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