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4部分

就在陳文仁緊鑼密鼓地安排人手查詢花五下落的時候,十月初,李雲天意外接到了軍閣的一封來信,讓他儘快處理完兩淮鹽道的事務,然後回京商議出兵朵顏三衛的事宜。

原來,七月中旬朵顏三衛不顧朝廷的禁令強行將牧區推進到了距離大寧都司大寧城不到十里的地域,並且擊潰了前來驅趕的大寧城守軍。

經過與大寧都司的兩場激戰後,朵顏三衛迫使大寧都司的軍隊在九月中旬捨棄了大寧城,全線退到了山海關一線。

大寧都司在山海關以北有八萬兵馬,竟然輕而易舉地就被僅僅三萬餘人的朵顏三衛擊敗,這使得宣德帝勃然大怒,下令將大寧都司都指揮使押回京城治罪。

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明太祖設定大寧都司,治所在大寧衛(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西),轄地為今河北省長城以北,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以南等地。

第二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一年改為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恢復大寧都司,改治保定府,大寧都司的防線開始戰略性收縮,有的衛所被廢除,有衛所則遷移到長城沿線。

京畿都督府成立後,大寧都司的治所重新遷回了大寧城,大寧城隨之成為了與朵顏三衛對峙的前沿重鎮。

說起來也著實可笑,依照大明衛所的編制朵顏三衛隸屬於大寧都司,如今竟然逼得大寧都司不得不撤離其治所。

朵顏三衛最為倚仗的就是他們來去如風的騎兵,頗有昔日蒙古騎兵橫掃天下的氣勢,其犀利的衝擊力將大寧都司打得是人仰馬翻,再加上朵顏三衛拉攏了當地的遊牧民族,最終迫使大寧都司都指揮使不得不棄城退守山海關,將大寧城拱手送給朵顏三衛。

大寧都司是京城與朵顏三衛等遊牧民族的一個緩衝地帶,雖說歷年來其地域不斷被朵顏三衛所侵蝕,但大寧城依舊牢牢掌握在大寧衛的手中。

尤為重要的是,大寧城一旦丟失那麼朵顏三衛將進入水草豐盛的河套地區,這是大明朝廷不願意看見的一幕。

因此,宣德帝下令軍閣儘快制定收復大寧城的策略,以免朵顏三衛佔據河套,進而威脅山海關防線。

歷史上,即便是大寧城廢棄,大明也不允許朵顏三衛入駐,而是讓其離大寧城兩百里外居住,不過在天順年的時候朵顏三衛還是佔據了大寧城。

對付朵顏三衛自然要呼叫京城的京衛,不過京衛經歷了漢王之亂和交趾之亂後精銳損失十之六七,尚未恢復元氣。

況且,即便在漢王叛亂之前京衛也很難對付朵顏三衛。

當年寧王正是被朵顏三衛所牽制,這才不得不與永樂帝結盟靖難,很顯然現在京衛的戰鬥力不及寧王當年所率領的邊軍。

而且,在經歷了永樂帝數次北征後,朵顏三衛和蒙古韃靼部、瓦剌部一樣,已經熟悉了明軍的戰術,故而騎兵不會再正面硬撼明軍的神機營,知道避開明軍強大的火器,這使得明軍在與朵顏三衛交戰的時候處於了劣勢。

尤為重要的是,蒙古韃靼部在得知朵顏三衛攻佔了大寧城後也在向河套地區進軍,想要趁機分一杯羹。

由於朵顏三衛也是蒙古的分支,故而很有可能會與韃靼部結盟,屆時韃靼部將對治所位於大同的山西行都司構成嚴重威脅,明軍很可能面臨雙線作戰的局面。

在大明如今的軍隊中,戰鬥力最為強悍的莫過於講武堂下轄的驍武軍了,驍武軍不僅經歷了交趾戰事的磨礪,而且訓練有素,軍紀嚴明,軍閣自然想到要用驍武軍來對付朵顏三衛。

只要明軍能一鼓作氣擊潰朵顏三衛,那麼就能震懾韃靼部,使得韃靼部不戰而退。

不過,軍閣要想動用驍武軍並不容易,驍武軍現在已經被宣德帝視為最為信賴的“禁軍”,宣德帝可不希望它成為與朵顏三衛死拼的炮灰,畢竟大明京畿還有不少京衛可以動用,怎麼輪也輪不到驍武軍。

另外,驍武軍的性質非常特殊,既不隸屬於五軍都督府和京畿都督府,也不歸親軍都護府管轄,而是講武堂下轄的一個軍事機構。

講武堂雖然是軍閣下面的一個衙門,但只是掛靠而已其主官是福王,福王在朝廷裡的地位與軍閣閣老們平起平坐。

值得一提的是,軍閣的許可權只限於調動五軍都督府和京畿都督府的軍隊,至於親軍都護府的軍隊歸皇帝直轄,也就是皇帝直接管理禁軍。

如此一來,驍武軍的性質就介於各大都督府軍隊與親軍都護府之間,在大明的軍隊中有一種超然的地位。

因此軍閣要想呼叫驍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