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農院、興戶院、興禮院、興軍院、興工院和律刑院的建立,表明大明已經拉開了專業化人才培養的序幕,對科舉考試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雖然李雲天建立興農院等六所專業學院的事情引起了京城朝野的關注,使得那些以科舉為正統的文人和士大夫頗有微詞,認為李雲天此舉已經偏離了孔孟之道,純粹屬於無事生非、不務正業。
不過,那些文人和士大夫也就只有私下裡發發牢騷,這並不是他們害怕李雲天現在的權勢,自古以來就不缺那些以死諫君王博取清名的文人,更何況面對李雲天?
主要是李雲天耍了一個心機,使得那些文人們雖心有異議但無法拿到明面上來說。
原因很簡單,李雲天是打著武舉的招牌建立了那六所學院,所錄用的人員也都是參加武舉的考生,與文舉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文人們歷來輕視武舉,而武舉與文舉取士的方向也不同,故而他們沒有介入的藉口,這使得李雲天得以在講武堂大展拳腳。
否則的話,要是李雲天想要撇開武舉來建那六所學院,而且使得那六所學院的考生也能步入仕途,那麼絕對會被京城裡的文人和士大夫們群起而攻之,以捍衛文人們為之尊崇的孔孟之道。
李雲天自身就是兩榜出身,而且還進入了翰林院成為了翰林侍讀,可謂大明士大夫階層的代表,故而深知他所面對的文人集團有多強大,不得已採取這種曲線措施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按照李雲天的規劃,考生們在地方上完成基礎教育,然後到專業學院深造,以學習專業技能,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大明社會的發展。
至於六所學院的老師,主要來自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以原京城國子監監生陳清為首的在明新館跟隨明新居士學習的人員,一部分是李雲天從北直隸各州府抽掉了一些基層吏員以及農戶和匠戶等等。
陳清等人教授基礎的新式學科,包括算學、物理和化學等等,而從北直隸各州府調來的人員教授專業知識,使得學生們勤四體、辨五穀。
那些從各州府中被抽調的吏員、農戶和匠戶等人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他們有朝一日也能教授武舉舉人老爺們,心中既感到驚慌,同時又非常興奮。
雖然新式武舉中並沒有“武舉人”這一說法,但是在百姓們看來,由於透過新式武舉複試的考生都在講武堂和驍武軍中當了官,故而被人們視為武進士,而透過初試的考生自然就是武舉人了。
很顯然,李雲天在政務堂設立與地方府縣衙門相對應的農廳、戶廳、禮廳、軍廳、工廳和刑廳,並且建立相應的興農院、興戶院、興禮院、興軍院、興工院和律刑院,是為了完善他的這套行政體系,然後向各地府縣衙門推廣。!^!
第389章 針鋒相對
宣德帝在接到柳升兵敗的訊息後大為震驚,為了徹底平定交趾的叛亂,柳升這次帶去的部隊都是明軍的主力,沒想到進入交趾還不到一個月就被叛軍擊潰,死傷過半。
由於柳升已死,宣德帝連懲處他的機會都沒有了,惱怒之下召集了文武重臣進宮議事,商討交趾事宜。
雖然李雲天是宣德帝的近臣,並且得以晉升為伯爵,但他的官位和資歷還是低了些,無法與那些文武重臣一樣參加此次議事,故而也就沒有被宣德帝召進宮裡。
李雲天也並不想出席這次議事,宣德帝現在正在氣頭上,朝中的文武百官也都顯得有些手足無措,這次議事除了讓宣德帝發洩怒火外並不會產生什麼有價值的結果。
況且,待議事結束後宣德帝肯定會召他進宮,詢問他對此事的看法。
果然,李雲天下午在講武堂京郊大營裡處理公務的時候,宮裡的一名內侍前來傳宣德帝的口諭,讓他進宮候旨。
李雲天不敢怠慢,將手頭的事務交待了一番後就跟著那名內侍進了京城,不過他並沒有直接去宮城,而是先回了一趟家,從家裡出來的時候手上多出了三個藍色的小布袋。
由於宣德帝在乾清宮正殿與眾臣議事,李雲天於是就在偏殿的一間廂房內等候,內侍們有條不紊地端上了糕點瓜果和茶水。
李雲天感覺宣德帝這次議事可能會持續很久,於是讓內侍給他拿來了幾本書,坐在椅子上慢條斯理地看了起來。
直到夜色已深,李雲天才得以去見宣德帝,手裡拎著那三個藍色的小布袋,引得沿途的宮女和內侍紛紛側目而視,不知道那三個看上去沉甸甸的小袋子裡裝了何物。
乾清宮,東暖閣。
李雲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