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石的一半庫存量,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可是為什麼比美國早一年開始研製原子彈的德國(事實上中國在原子彈方面的起步最早,由於直到目前中國相關的一些機密檔案仍未公開,世人仍然無從知道中國的核武器研究歷史的真相),直到戰爭末期,卻仍然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呢?
一些學者認為,首先,應該歸罪於希特勒和他的爪牙希姆萊所推行的反猶太政策。眾所周知,由於德國納粹黨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絕人寰的迫害,迫使大批頗有建樹的猶太血統科學家逃亡到美國,即使像“相對論之父”愛因斯坦、義大利科學家費米、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這樣鼎鼎大名的科學巨人,也難逃厄運。這無疑變相地支援了美國的核研究。而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是在愛因斯坦的力諫下,決定實施“曼哈頓工程”的,而“曼哈頓工程”的關鍵環節——世界上第一座鈾…石墨反應堆,就是由費米建造的。
而德國在納粹黨的恐怖統治下,不僅喪失了大批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而且使留下來繼續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與納粹黨貌合神離,很多德國核計劃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對德國原子彈的研製都採取了消極對抗的態度。一些不願意納粹德國擁有原子彈的科學家,故意將研究方向引人歧途。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德國科學家的一句話就很能說明問題:“我們之所以沒有製成原子彈,首先是因為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並不真正想搞……如果我們希望德國取得勝利,我們不會造不出來。”
更為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德國的科學家曾打算用純石墨作為減速劑,來進行可控核裂變的研究,於是便設計了一種純石墨板,交工廠生產,而由於許多工廠反納粹的情緒強烈,一些工藝師從軍方訂單的特殊要求上判定這些產品將用於軍事目的,於是在產品中攙加了二硫化鐵、鈣等雜質,使得德國科學家們用這些“純石墨”進行的試驗一次次地遭到失敗,這些科學家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理論,後來只好選用德國缺少的重水作為減速劑。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逃到美國的費米在芝加哥用高純度的石墨作為減速劑的試驗卻獲得了成功,由此開啟了可控核裂變的大門。
其次,德國軍方對原子彈缺乏足夠的重視也是德國核計劃最終擱淺的重要因素。德國軍方高層一開始完全把賭注押在了閃擊戰上,而最初的戰局進展也證明閃擊戰是有效的進攻方式,所以德國雖然很早開始了核研究,但進展緩慢。而當戰事陷入僵局時,為了節省有限的資源,希特勒簽署了一項法令,明確禁止進行一切不能在戰爭期間為軍事服務的專案的研究。德國軍備部長施佩爾詢問了多位參與德國核計劃的科學家,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研製出用於實戰的原子彈,而他得到的回答是,即使能得到一切必要的物質支援,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希特勒在得到施佩爾的報告後說:“如果等到那時候,這場戰爭的勝負早已決定了。”於是希特勒指示在核計劃這件事上不必花費過多的力氣,轉而把研製能夠精確制導的遠端火箭放在了優先的地位。從1940 年到1943年,德國陸軍在發展大型火箭上花費5.5億帝國馬克,而撥給“鈾計劃”的經費僅相當於一二百萬美元,充其量是美國的“曼哈頓工程”花銷的二百分之一,而且後期還改變了計劃目標,以開發鈾的動力能量為主。
除了以上原因,英國和美國的暗中打擊也是德國“鈾計劃”難產的直接原因之一。由於石墨反應堆實驗失敗,德國科學家改用重水充當減速劑。德國的重水來源主要靠挪威的重水工廠。1944年10月,英國派遣6名特工潛入該廠,炸燬了儲存重水的重水庫,使德國急需的450公斤重水化為烏有。之後英國和美國又出動了大批轟炸機對挪威的重水工廠進行轟炸,使該廠徹底停產。隨後德國軍方為了安全起見,將該廠所餘部分裝置和儲存的1100多公斤重水裝船運往德國。英國的情報機構得知此訊息後,在挪威地下抵抗組織的協助下,將這艘運輸重水的船炸沉於湖中,從而使德國的原子彈計劃再一次遭到沉重打擊。這一切都使得二戰結束時,德國的核研究仍停留在實驗階段。
~~~~~~~~~~~~~~
關於二戰,大家還有什麼想法和意見,多多的提出來啊急需……
~~~~~~~~~~~~~~
繼續求月票……
(一千三百六十五)月夜魅影
(一千三百六十五)月夜魅影
儘管德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也沒有能夠研製出用於實戰的原子彈,但戰爭對德國的科學技術仍然產生了巨大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