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的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由於日後需要更多地與宗教界人士打交道,趙抗便壓下自己的厭惡,進一步研習了各大宗教的典籍。他這才發現,原來各大宗教初期的思想中,有很多暗合陸仁所說的“天道”,但是為了利於宗教的推廣,這些精髓都被湮沒在大量具體的清規戒律之中。
而且,在這一過程中,趙抗還發現了很多令他哭笑不得的情況,比如按照佛祖釋迦牟尼的思想,佛教應該是無神教才對,只是用來讓人純淨心靈,脫離苦海。所以說佛只是表明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根本就無所謂什麼神通,其實是“大徹大悟的人”而已,而佛教信徒也根本不必去拜任何神明。可是,佛祖入滅後還沒多久,他的塑像就被當作神靈來崇拜,而佛教的經典也被加入了大量妖魔鬼怪的內容,以方便傳教。不知道釋迦牟尼若地下有知,究竟會作何感想?
為了從迷霧中找出真實,趙抗對各種宗教的思想進行了細緻的梳理,並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概念。趙抗將宗教思想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教義”,也即是宗教思想中暗合天道,並提出主旨的部分;第二部分是“個人意識”,也即是創教者及對該宗教發展有重大推動的人物自己的思想,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徵;第三部分是“誘惑”,沒錯,是“誘惑”,也就是以種種好處引誘人們相信該宗教,這一部分往往帶有明顯的地方和民族烙印,因為如果不放下身段,主動適應當地人的風俗習慣,外來宗教是不可能站穩腳跟的。
這樣一來就很清楚了,只要“核心教義”相同,無論另外兩部分差異多大,都還是一種宗教。可笑世人往往拘泥於那些外在的不同,同一宗教內部爭論不休,反而影響了宗教的傳播,也使得信徒陷入迷惘,豈不愚蠢之至?
不過趙抗對此倒是頗為理解,因為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都是隻能看到眼前與近期的事物,而看不到內在與長遠。而那些教祖們在找到他們自認為正確的思想後,又實在很想讓更多人理解。可他們理解不了,怎麼辦?好,那我就加些故事,打些比方,效果一下子就好得多了,但不知不覺中,原有的思想早已是似是而非了。就算這樣,對於生存壓力很大的普通民眾來說,這些高深又而對現實沒多大用處的宗教並不能改善他們的處境,所以宗教的傳播還是很慢。於是有些急功近利之人,便想出用“誘惑”來吸收教眾,因為人有趨利避害的天性,所以宗教的傳播迅速加快。但是這樣一來,當初的精髓還剩下多少,那就難說得很了
其實並不是沒有別的途徑,而歷史上也確實出現過。依託暴力而發展,用國家強制力來推行宗教,是屢見不鮮的。這在西方較多見,比如那些宗教戰爭,雖然背後往往還是為了利益,但都帶著清除“異教徒”的原始目的。而趙抗並未到過西方,陸仁當初也只是粗略地講了一下,所以趙抗並不是很瞭解。中國歷史上也有過,比如黃巾軍起義和天師道,但是全都失敗了,而且它們的世俗化傾向太過明顯,不具備典型特徵,所以不足為據。
但是說到另外一種途徑,趙抗簡直可以說是如數家珍了,那就是透過嚴密有力的宗教組織,規範教眾的行為和思想,這方面的最典型例子便是戰國時的墨者組織。墨家思想與其他諸子思想有個很大的不同,他的傳播物件往往文化水平不高,理解力相對較差。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墨子建立了墨者組織,用規範徒眾行為的方式,加深他們對墨家思想的理解。在趙抗看來,墨者組織其實已經是準宗教組織,這也是墨家雖然紮根下層,又得不到國家力量支援,卻能成為影響到上流社會的三大顯學之一的根本原因。
但是墨者這種擁有軍事力量的準宗教組織,事實上動搖了世俗政權的統治基礎,在四分五裂的戰國時代尚能維持,而一到大一統時代便立即消亡便可見一斑了。只是墨者組織所掌握的工程與機械等相關技術也隨之失傳,想來頗為可惜。
不過趙抗仔細分析後,卻發現就算戰國時代一直維持,墨者組織也必定會消亡。墨者將作為個體的人看成了機械中的零件,但人類雖然是群居動物,卻具有獨自生存的能力,是不可能單純作為組織的一分子而存在的。墨子深知,自己尚在時還能憑藉自己的能力與威望擴大墨者的影響,但自己身故以後呢?所以墨子便提出了“尚同”思想,希望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只要人與人之間不再分親疏貴賤,墨者組織便能萬世長存,並建設出他心目中理想的社會。
可是,他這樣做違背了人性,也違背了社會與自然的法則,是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的,所以墨家最後的失敗也就毫無疑問了。在墨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