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1部分

他向鄭南臣多多學習,身體不好也可以做儒將嘛!

看得出鄭南臣跟這個孩子相處得也很不錯,一看見他進來便lou出了笑容,拍了他一掌佯怒道,“你這小子什麼都好,就是不知道從哪兒學會的,老喜歡賣關子!”

趙恢並不因為鄭南臣語氣的隨便而生氣,鄭南臣是現在大宋帝國的第一戰將,而且還是兩朝元老和事實上的“開國功臣”,他是有這個資格的。趙恢反而非常高興,要想登上天下第一人的寶座,沒有軍方的支援是不可能的,趙恢想要積累巨量軍功有些先天不足,走感情路線應該是他在這方面開啟缺口的唯一途徑了。他覬覦儲君之位並不是因為他貪戀權力,而是因為他很明白如果沒有權力,那麼自己的想法便無法付諸實施。與其讓不稱職的人坐那個位子,不如由自己來當大宋的皇帝,他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而且比自己所有的兄弟都更合適

看到鄭南臣已經有些不耐煩,趙恢不敢再岔開話題,便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趙恢的方法其實很多人都用過,但是鄭南臣卻因為可行性的原因而在一開始就放棄了這個念頭,那就是“以夷制夷”,利用吐蕃人來對付吐蕃人。而趙恢明知鄭南臣曾經的想法還是再次提出,說明他一定另有高招相配合,鄭南臣的好奇心也不覺被吊了起來,在他看來吐蕃各部漢化程度相當低,連找個聽得懂漢語的都不容易,再加上崇佛的緣故,想要他們大規模內鬥簡直比登天還難。

原來趙恢注意到吐蕃人中農奴佔了人口的絕大多數,他們不但生活極其貧苦,而且連最基本的人身自由和安全都不能得到保證,於是趙恢便有了一個想法,似乎可以走下層路線,也許會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也說不定。鄭南臣聽了也覺得似乎可以一試,而趙恢博學多才的優勢也得以展現出來,團級以上軍官裡就他一個會說當地土語,再加上計劃也是由他提出,鄭南臣便全權將此事交給趙恢來處理。而鄭南臣自己則利用這點空閒對已經進入高原的軍隊進行進一步篩選,只留下那些能夠完全適應計程車兵,以免繼續出現不必要的傷亡。這樣一來,宋軍兵力一下子萎縮到了一萬多人,連一個師的兵力都不到,若趙恢的計策不能奏效,他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逼吐蕃人臣服好了,直接佔領或是可控自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趙恢生平第一次主管某事,自然是幹勁十足,他下令全軍首先對已佔領地區的吐蕃人區別對待,沒收殘餘抵抗的那些農奴主所有財產,並分給他們的農奴,但趙恢卻沒有殺掉那些農奴主,反而將其縱放,這樣一來農奴們擔心主人回來報復,就算心裡不願也不得不依kao大宋了。這一政策在其後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不過一萬多人的宋軍在苦寒的高原上竟然越打越多,一年後竟然暴增到十萬之眾

雖然對吐蕃貴族對農奴們殘酷的壓迫非常憤慨,而喇嘛中的“活佛”們也有不少劣跡斑斑,但趙恢知道即使是那些農奴,依然有很多人還對他們奉若神明,這種信仰並不是光kao利益驅動就能粉碎的,再加上農奴普遍沒怎麼受過教育,天生聰明的畢竟是極少數,全kao他們來治理吐蕃很不kao譜。於是趙恢又對吐蕃的上層進行了分化瓦解,原吐蕃各部頭人土司之中中只要擁護大宋領導的就儘量予以留用甚至升遷,當然這只是官階上升,論手中權柄的話無論如何也不能和當初的土皇帝相比,但他們見識了大宋如今可怕的實力之後,也只能用這個來自我安慰了。至於那些“活佛”之類的高僧趙恢就更加優待(至少形式上是這樣),只要他們不明確鼓動吐蕃牧民反對大宋朝廷,大宋就保證他們的地位財富不受損失。但權力是肯定與他們無緣了,這些傢伙的影響力太大,放權的話很容易尾大不掉。

除此之外,趙恢為了免除後患,還將原吐蕃的土地一分為三,將其中有漢人雜居的那一半土地獨立建省或是併入相鄰省份,這樣以後就算吐蕃出問題,危害也要小得多了。而以後大宋會無償給農奴等下層出身的吐蕃子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隨著他們各方面素質的提高,他們在各級官吏中的比例將越來越高,而民智大開之後,他們將對大宋的解放愈發感激,吐蕃出現反亂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小。

第五百七十章 儲位之爭

即使他們不知感恩,經過教育變得更加理智的他們也將明白如果離開大宋,他們會再次一無所有,某種意義上講即使是漢人恐怕都不會比他們更忠誠,這是由於他們因為大宋而得到利益更大更實在。到了那個時候,如果原吐蕃上層人物中還有不識相的,就算直接除去也不會有什麼大的亂子了。就這樣,在趙恢的計策和努力下,吐蕃終於第一次真正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