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由恭親王奕領銜,與文華殿大學士桂良、軍機大臣文祥等上奏《通籌夷務全域性折》,建議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統管國家所有涉外事務。
20日咸豐皇帝就批准所奏,但是為了限制奕和總理衙門的權利,咸豐在批准時加上“通商”二字,經奕據理力爭,咸豐始同意去掉“通商”二字,並任命奕為首席總理大臣,桂良、文祥為總理大臣,至此大清第一個近代意義的外交部就此成立。
隨著中外事務的增加,總理衙門的職權不斷擴大,不僅辦理外交、通商事務,而且凡與洋務有關的,比如鐵路、電報、學校、關稅等,都歸總理衙門管轄。而軍機處只管內務,總理衙門卻不但管轄了外務,還管轄了與外務相關的大量內務。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大清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在大清朝廷中一直沒有處理外交事務的外事機構,而有限的外事也被朝廷當做外國向我“天朝大國”的“朝貢”由禮部、理藩院、鴻臚寺處理,對外是一個居高臨下的姿態,而無平等處理之理念和機構。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雖有五口通商事宜,但是以欽差大臣身份兼任有名無實。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外交涉迅速發展,領域擴大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領域,通商大臣不能適用,急需改變。
總理衙門的成立,完善了政府職能,滿足了社會需要,同時也是大清閉關自守、盲目排外政策的重大改變,標誌著與外國“平等”交涉,和平談判的開始。也為改變“或剿或撫”“非戰即降”成為可能。開闢了大清外交的新局面。
總理衙門的成立,也受到西方列強的歡迎。法國大使布林布隆稱讚這是“中外各國永敦睦好之最妙良法”,總理衙門在此以後的數年時間裡,外交部主持了中國最早的改革開放,也就是主持實施了大清的洋務運動。
任職首席總理大臣幾年時間,在恭親王的大力支援下,各地洋務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負責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