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都是見過雪經歷過事兒的狠角,可能指揮大規模作戰不成但是戰場廝殺卻是半分不秫。
經歷過那麼多風風雨雨,對於如此剿匪平叛有自己的一套準則,初上任時還沒來得及開展工作,治下叛亂情況便有所好轉,這對於張亮基來說是件好事。
而回軍大將馬如龍、馬德新等降清後,大理杜文秀繼續堅持反清鬥爭,滇西回軍武裝則成為雲貴總督以及雲南巡撫等的心腹之患。
回軍大將馬如龍、馬德新等人在雲南督撫大臣的授意下,接二連三地對杜文秀進行誘降活動。1862年夏馬如龍寫信給杜文秀,並派楊振鵬前往大理,一面以高官厚祿誘勸杜文秀投降,一面以軍事進攻相威脅。
馬如龍在6月2日(五月初六日)的信中聲稱:“如以和為非,則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官處必發兵西向。此時兩迤(指滇東、滇南)既和,迤西(即滇西)孤立。前省'軍]西發,每為東南所擾,故爾無功返。……刻下省垣無南顧之憂,官兵得專西伐之力,則迤西雖有數城之眾,恐難敵全省之師。爾時欲迤南赴援,弟等已授職官,宜報朝廷,必無赴救之理。”
可大理杜文秀早已對朝廷失望徹底,哪會輕易聽信馬如龍的勸告?
他接信後既不為馬如龍所述高官厚祿所動,也不理睬馬如龍等的恐嚇。在給楊振鵬的回信中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官府的所謂和議,“不過因江南未靖,西洋復來,各省紛爭,天下鼎沸,暫為緩此急彼。俟彼處稍定,必將舉全師以壓我境。迨至彼時,'我兵已散,我將各離,始知朝廷包藏禍心,則謀不及施,勇不及逞,嗷嗷待斃,悔之晚矣!”
6月下旬,楊振鵬到達大理,杜文秀仍嚴詞拒絕,“堅執不從”。1863年夏,馬如龍又派他的親信馬負圖到大理勸降,杜文秀斬釘截鐵地回答:“馬雲峰(馬如龍號雲峰)做馬雲峰的官,我杜文秀造我杜文秀之反。想我杜文秀歸順,除非黃河水清。不然萬萬不能。”
1864年,馬德新親自出馬,前往大理遊說。杜文秀仍然拒絕講和,說他“看不起那些身為回軍大將,倒反去接受清廷手下的一點官職”。鏗鏘有力的拒絕說降,表明了他與清廷勢不兩立的決心。
張亮基也是初次遇到官軍實力不如匪軍的情況,剛開始時自然不敢有任何馬虎大意。趁回軍馬如龍等投誠之跡,命令其與官軍配合先穩定雲南東部以及南部的局勢,至於糜爛不堪的西部地區先放在一邊不做理會。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熟悉,張亮基已經徹底掌握了雲貴軍政大權,加之吳可早已控制了兩廣軍政大權,能夠抽出手來幫助老丈人平息治內叛亂,於是張亮基準備對大理亂匪杜文秀部用兵。
1863年6月,雲貴總督張亮基令署雲南提督馬如龍防守省城,籌集糧餉軍火;令署理布政使岑毓英率軍進攻滇西。
8月,岑毓英率清軍從昆明出發,於11月20日佔領楚雄。此後岑毓英以楚雄為基地,分兵向大理進犯。清軍雖先後佔領了大姚、永北、鄧川、賓川、浪穹(今洱源)、趙州、雲南、鶴慶、麗江等地,逼近大理的南北門戶上下兩關,但岑毓英所率主力卻被杜文秀部回軍阻擋於鎮南和姚州無法前進。
1864年2月,大理回軍在上關大敗清軍,並收復鄧川、浪穹、鶴慶、麗江;不久,又敗雲南清軍於下關,收復雲南、趙州、彌渡等地。
大理回軍統帥杜文秀乘勝派馬得才率領援軍從彌渡、三街間道插到鎮南清軍側後,突然向雲南清軍發起猛攻。清軍大敗(岑毓英也頭部中槍)狼狽逃回楚雄。
擊潰了雲南署理布整使岑毓英部的進攻之後,杜文秀領導滇西大理回軍乘勝向外發展,南面達於鎮沅,北面達於維西。至1865年後大理回軍控制了滇西二十三座城市,對朝廷在雲南的統治造成極大的威脅,於是雲貴總督張亮基認為,“當以征剿迤西為急”,積極部署對大理的進攻。
雲南剿匪戰局焦灼,本來吳可打算派遣手下兩廣精銳出兵雲南,幫助老丈人彈壓地方叛亂,不過卻被張亮基婉言拒絕。
不是因為面子問題,張亮基也是為女婿吳可著想,不要萬不得已他不願意兩廣清軍進入雲南,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兒。
湘軍鳳凰吧,全國數十個省市以及重要地區都有他們的身影,而且表現不俗在各地剿匪平叛過程中都充當主力角色。而且因為剿匪平叛有功,湘軍各分支將領在各地得領軍政大權,成為不折不扣的地方實權排人物。
這樣的狀況,如何不引得朝廷忌憚防備?
曾國礬立下收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