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下,吳可從茶樓後巷悄無聲息返回總督衙門。就連茶樓掌櫃夥計都不知道,剛剛包下茶樓的那一票人的身份來歷。
從總督府後門進去,早有心腹幕僚張松等候多時,見吳可回來急忙迎了上來。
“怎麼回事,不是告訴那幫洋人了嗎,要等朝廷的回覆!”
吳可往椅子上一坐,接過小廝端上的香銘不滿道。
也不怪他如此,自從抵達廣州上任以來,那位英國駐廣州領事便主動上門,要求吳可履行剛剛簽訂的《天津條約》。
此天津條約非歷史上的天津條約,是僧王跟列強聯軍高層在天津城簽訂的條約,之前吳可還拿來當作教材跟兩江官員一同學習呢。
英國佬拿捏著這把柄又是在廣州建領事館又是各種活動,好象什麼廣州城官民不知道一樣,實在讓人氣惱。
人家找上門來吳可也不好冷臉相待,接待了幾次便覺得厭煩無比,洋人果然貪得無厭一天一個要求的,任使脾性再好也得惱火三分。
吳可可不是個軟泥性子,兩次與列強聯軍奮戰於京畿地區,哪一次都沒吃過大虧,反倒讓列強聯軍吃了不少虧。
加上他來自後世,對於萬里之外的洋人根本就沒半分畏懼心理,自然沒耐心跟著周旋鬧騰。
只能怪朝廷太不爭氣,仗沒打輸反而在談判桌上輸得一塌糊塗,還答應了列強一系列苛刻要求,搞得吳可這樣治下多洋人的封疆很不好做。
不過顯然,廣州城裡那位領事估計知道吳可不好招惹,所以雖然頻繁光顧總督府,攪得吳大總督不得安寧,但也頗知適合而止的道路,每每見吳大總督露出不耐煩的神色便及時告辭離開,倒也搞得吳可對他無可奈何。
這也得益於駐紮城外那三萬精銳鄉勇隊戰士的威懾,每日清晨傍晚的操練聲勢驚天動地,槍炮轟鳴硝煙瀰漫傳遍整個廣州城。
那氣勢驚人之極,不要說從沒見識過這等牆軍的廣州官民,就是一向心高氣傲看不起清軍的英國軍官,都不得不咂舌讚一聲厲害。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滿城官民只看到城外駐紮的那三萬清軍表現不俗,但具體哪裡不俗他們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而偶爾經過廣州城的英國軍官卻是明白,駐紮廣州城外的這支清國大軍絕不好惹。無論軍容軍紀還是表現出來的強悍戰力,竟是一點都不比駐紮於香港的英軍差,而且人數還如此龐大。
待得廣州城裡的英國人知道,城外駐軍參加過兩次京畿戰爭,並與英法聯軍打成平手的時候,就更不敢小覷這支清國強力軍隊。
正因為如此,吳可上任一個來月,倒是沒人敢暗地裡動手腳,就是勢力不小的幾大洋行,也不知是否受了某些人的勸告,行事都變得老實謹慎起來。
廣州城的這些變化,自然瞞不過吳可的眼線,他自然樂見其成暗中推波助瀾一把,少了各大洋行和某些勢力的攪風攪雨,廣州市面甚至都變得和諧安寧起來,受益的自然是城裡的普通百姓。
五天前英國駐廣州領事才拜訪過總督衙門,想吳可提出了開放廣州所有碼頭通商的提議,吳可自然不會輕易答應這樣的無禮要求。
開什麼玩笑,廣州雖然早已通商對外開放,但能容納大型遠洋商船停靠的碼頭就那麼幾處,那些碼頭自然讓洋人滲透得厲害自由來往。
除了那幾處瞞不住人的大型碼頭,廣州城還擁有不少中小型碼頭,都是供淺海商船以及內陸船隻停靠之地。
也不知道是不是朝廷對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滿,廣州城轄下那些中小型碼頭並不對洋人開放,只允許中國商船自由往來。
這可是好大一塊利益,雖說每次遠洋船舶抵達廣州便是巨利,岸上少不了拿著白花花銀子等候採購外洋新奇貨物的商人。
可是外洋新奇貨物在廣州靠岸最多也就賺上幾倍利潤,如果能夠運到內陸江浙等繁華地區的話,起碼都有十倍之利。
可問題是,他們根本就進不去內陸地區,朝廷對洋人的防備可嚴著呢。
廣州城轄下那些中小碼頭,正是連通內陸水道的重要商業據點。
洋人要是能夠參和上一腳,便能直接與大清內陸商人交易,要麼抬高貨物價格要麼乾脆搭上一股都可,其中所獲之利比之將貨物運抵廣州卻是要大上許多。
因著沿海漢奸遍地的事兒朝廷和沿海地方官府正窩火著呢,怎麼可能讓洋人把手隨意伸到內陸地區去?
要知道,內陸之民生活比之沿海百姓差得多,洋人又是肯大撒金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