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吳大總督手頭掌握著關係近十萬清軍的後勤錢糧供應,他倒是不怕哪個不怕死的玩意敢跟他對著來。
現在他沒精力插手太過詳細的軍務,各大兵營依舊牢牢掌握在各營主將之手。每次分發錢糧之時,儘管派遣監督官員可都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那數量不小的空額兵餉,等他能夠騰出手來的時候再慢慢矯正不遲。
當然,在此戰亂頻繁之時,吳大總督不可能讓各大兵營將士一味閉門苦練,還得結合真實戰鬥才能練出能戰敢戰之兵。
於是,幾經戰火被太平軍與清軍多次拉鋸作戰,搞得殘破不堪的鎮將和揚州一線,還有常州直面金陵一線戰場,在一段時間之內頻繁出現清軍身影,引得對面駐防太平軍還一陣緊張戒備。
營兵新練,吳大總督還沒傻到拿這些新組建的清軍營頭,去硬撼那些久經戰場考驗的太平軍老鳥。鎮江揚州一線因為之前江北大營的兩次被破,治安環境那是差得不能再差,盜匪橫行流民遍野就是最好的詮釋。
吳可的目的就是拿這些上不得檯面的盜匪之流練兵,順便整理整理兩大要鎮的治安環境。要知道在太平年景無論鎮江還是揚州都是江南一等一的繁華之地,沒見那唐詩中所言‘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麼,可見早在唐時揚州便是一等一的繁華所在,一點都不比蘇杭差上多少。
可就是再好的地方,歷經兵災之後沒成廢墟也好不到哪去。
練兵效果還是不錯的,雖然各大兵營拿出來的人手不多,但對付一幫沒成氣候的盜匪還是很容易的,隨著剿匪戰鬥的深入,之前嚴格訓練的效果也慢慢顯現出來,起碼一個營頭三五百人清掃一縣之盜匪武裝不在話下。
當然,眼下吳可吳大總督認為還不是跟太平軍大打出手的好時機,所以雖然各兵營新建營頭在鎮江和揚州一帶活動頻繁,但卻沒有過分刺激駐守與金陵外圍的太平軍部隊。
雖然擦槍走火避免不了,但是衝突和戰鬥都限定在某一範圍之內,無論是太平軍將領還是吳大總督都覺得可以接受,並沒有近一步擴大戰事規模的想法。
儘管有些兵營主將認為應該和太平軍主力一部打上一打,起碼也要挫一挫太平軍最近興起的勢頭。這也是因為手頭人馬戰鬥力提升底氣大盛的緣故,誰都想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建功立業升官發財。
麾下將領有鬥志是好事啊,吳可吳大總督儘管覺得時機不對,但也不想挫了麾下將領的銳氣,所以就任由某些好戰心切的將領自由發揮了一回。
結果那些將領自然沒討到好去,在太平軍防守部隊的打擊下差點出了大亂子。幸好吳大總督早有準備,鄉勇隊兩個大隊人馬一直在外策應,眼見情況不妙急忙殺奔而出,將陷入泥潭的清軍部隊給拉了出來,不過就是如此也損失不小。
吃了教訓之後,那些之前還蠢蠢欲動的將領頓時老實下來,知道手頭實力不夠只得聽從吳大總督命令,老老實實苦練內功以求手下實力迅速提升。
當然,吳大總督現在不找太平軍主力的麻煩,並不代表他就不會做什麼有針對性的動作。江北大營是不能再立了,他可不希望兩江地盤上再來位什麼欽差大臣什麼將軍啥的。
鎮江和揚州也不能駐紮大軍,吳大總督現在還不想太過刺激太平軍,或者吸引太平軍主力部隊的關注。
但也不能給太平軍肆無忌憚進出的機會,所有吳大總督乾脆在揚州鎮江和金陵之間設定隔離區,將隔離區範圍內的百姓全部遷移到後方,然後再僱傭民工挖出三條長達幾十裡寬有三米以上的壕溝,再引入附近活水以做天然屏障。
工程量雖然不小,但相對於太平軍的威脅按理說實在不足為提。
除此之外,鎮江和揚州城佈置有完備的單向防禦工事,城外重要地段和山坡高地也不放過,總之將兩地佈置成一個完全的防禦體系出來。
兵力部署也不需多,各自按了個總兵過去,常駐,然後不時有流動部隊過來露一露臉,迫使對面的太平軍人馬不敢太過囂張狂妄。
至於常州面向金陵一帶地區,囤積清軍各部不下五萬,還有戰鬥力強悍的鄉勇隊坐鎮,吳可吳大總督自然不會跟太平軍客氣什麼,三不五時打上一仗,成天喊殺聲不絕於耳熱鬧非凡。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吳大總督不可能將所有火力全部集中對內,近再咫尺的太平軍當然不能當作沒看見,起碼要做出應有姿態和表示,讓朝廷看一看他這個總督做得還挺合格的。
如果放在各兵營加強訓練之前他還真沒這底氣,與太平軍隨隨便便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