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戰役發展進入敵人的淺近戰役縱深。
獨立坦克旅、坦克團和坦克營在紅軍的集團軍和步兵軍編成內負責提供直接的裝甲支援以加強其所在步兵部隊的防禦和協助他們在進攻中突破敵人防禦。然而,紅軍集團軍的相對虛弱以及德軍驚人的防禦力量不得不迫使紅軍的方面軍和集團軍指揮官過早地投入他們的坦克集團軍和坦克和機械化軍以完成他們的突破任務。
即使完成了突破,他們發現自己的突破往往毫無價值。因為德軍所謂的築壘地域其實是一個個可以機動的車輛組成的。他們的火炮,高射炮,迫擊炮,甚至步兵都能比得上蘇軍坦克的推進速度。在防守作戰中給以蘇軍重大殺傷之後,他們只不過是換了一個陣地而已。只是對他們退守到早就選定好的新的防守陣地時,蘇軍的進攻動能還能保持多久呢?
況且在己方空軍掩護不利的情況下,進攻作戰本來就是一件極冒險的事。在幾乎是有去無回的情況之下!士兵們駕駛著寶貴的坦克冒著德國空軍致命的炮火前進幾十公里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集中炮火打擊德軍也就變得不安全了。且不說集中整個集團軍的火炮本來就是一件麻煩耗時的事,就是能順利的開炮也要時刻提放德國人那威力強大的攻擊機!這樣提心吊膽的攻擊作戰不打也罷。
問題的關鍵一下子就擺在了老毛子的面前,那就是現代作戰制空權必須要爭取。即使不能得到優勢也一定要爭取均勢。但是制空權說明白了就是要依靠飛機效能的好壞與飛機數量,空勤人員的能力。這三個方面蘇聯都不佔優勢,要想防備德國人的飛機只有另闢巧徑,在對軍運動的高射炮上做文章。可目前蘇聯新敗,生產力嚴重不足。尤其是質量過關的卡車產量低下,依靠著美國人的大量支援才能夠勉強保證軍事用車的需求。但是油料的缺額也是越來越大,這一切都極大的限制了毛子的機動能力。這就迫使他們不得不集中優勢兵力與德軍死磕!
在圖拉的戰鬥上,毛子們就是持著這樣的態度。
他們的兵力看起來比德軍要多上10萬人,但是戰鬥力的對比卻不可簡單的以數量來替代質量。老毛子的優勢兵力很大程度上是剛剛入伍的新兵蛋子,全民皆兵的蘇聯在生死攸關的時刻爆發出來極大的戰鬥熱情,敗則國亡家破,勝則青史留名。創造歷史的機會就把握在自己手中了。
在41年冬季防守圖拉的軍隊是第50集團軍,現在50集團軍已經編入了草原方面軍,正在庫爾斯克地區向北移動。配合西方面軍中的第30集團軍一起參與對德國第六集團軍的攻擊中。每個步兵師配備了1個高炮營(12門37和76毫米高炮,另外加強了12門85毫米高射炮),可以在正面3公里、縱深2。5公里用兩層火網掩護軍隊的行動。他們的防空火力因為缺少炮瞄雷達,一直很多火炮在展開的時候無法及時提供有效的掩護,往往被德軍先進的新式攻擊機打一個措手不及,很多時候在高射炮還沒來得及發射出第一發炮彈,德軍的飛機已經攻擊完畢從容的飛走了。所以蘇聯人想盡了辦法,也僅僅是解決了37炮的反應時間短的問題。但是37炮威力不足,致使裝甲厚重的德軍飛機基本無視這樣的小炮!總而言之,蘇軍在行軍的時候,對於來自空中的打擊是疏於防備的,是比較脆弱的。
他們的防禦手段並不是只有這樣一個短板,在防禦坦克上也有先天的不足。蘇軍防禦作戰的核心是對坦克防禦,火力配系必須以反坦克火力為主體。但在戰前,認為對坦克防禦是“步兵行動的一種戰鬥保障”,與工程障礙物相結合的單門反坦克炮火力是對坦克防禦的基礎。認為在師防禦正面每公里反坦克炮密度達到6—9門,即可抗擊敵坦克的密集衝擊。因此在戰爭初期,師和師以下兵團、部隊和分隊中,主要注意力放在組織步兵武器火力抗擊敵步兵上,對坦克防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德軍裝甲部隊屢屢突破蘇軍防線後,蘇軍才開始改進自身的對坦克防禦戰術。但蘇軍嚴重缺乏反坦克炮,只能使用其它型別火炮來擔負相當一部分反坦克任務。在41年夏季戰事中,蘇軍由於損失巨大,火炮密度很低。在多數情況下,炮兵密度未超過每公里正面2—3門火炮,個別場合才達到10門火炮。這樣的密度以間瞄火炮打坦克,是沒有什麼明顯效果的。這個戰局中,蘇軍並沒有解決對坦克防禦問題,這也是蘇軍防線十分脆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他們還常將坦克部隊分成小的坦克群甚至是單輛坦克,不經偵察就在行進間實施反衝擊,以達到阻礙敵人進攻的目的。實際上這樣的衝擊除了增加損失之外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