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試探朱棣的出兵的決心,聽他如此一說,心中頓時有了底,微微一笑道:“王爺忠君愛國,在下汗顏!”頓了頓又道:“若是王爺想出兵,也並無不可!”
“當真!”朱棣臉『露』喜『色』。眾人亦是紛紛扭頭朝他望來。
蕭琴目光斜移望了一眼道衍,微微點了點頭道:“剛才軍師所言也並無道理,眼下朝廷削藩在即,王爺若是過早的暴『露』了勢力,料來朝廷也不放心!”
朱棣心中便是擔心朝廷的態度,聽蕭琴如此一說,心中更是焦急,忍不住道:“蕭兄弟可有良策?”
蕭琴點了點頭,道:“所謂有利必有弊,剛才軍師所言自是大大的有利,但如此一來,王爺袖手旁觀,任由韃子兵橫行關外,天下百姓必定對王爺寒心,自古以來便是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了民心,對王爺日後靖難之役只怕大大有影響!”
“蕭兄弟所言甚是!還是蕭兄弟看得清楚。”朱棣直覺一股冷汗自背後透了出來。
蕭琴本想謙虛兩句,忽聽得朱高熾問道“那依三弟之言,該當如何是好!”蕭琴聽他語氣頗為焦急,想來也是內心擔憂此事,微微一沉『吟』道:“在下思量多時,殿下於邊關是欲救而不得救,卻又不能不救。”頓了頓,蕭琴徐徐再道:“要說欲救,是因王爺乃是太祖當年聖諭所封的守邊藩王,又一向與韃子作戰。眼下韃子來犯,王爺出兵邊關乃是義不容辭的事情。而這不得救,則在於朝廷執意削藩,王爺起兵在即,不易暴『露』勢力,若是一旦讓朝廷得知王爺的勢力,以朝廷削藩的決心,料來也不會讓王爺好過!”
蕭琴說的入情入理,眾人聽得紛紛點頭,朱棣便問道:“既如此,本王又當如何呢?”
第11卷 455章:三座廟宇
眾人此刻的目光都落在了蕭琴的臉上,恨不得他立刻說一個法子來!但見蕭琴微微思索了一番,躬身道:“依在下之見,眼下王爺此時應將當年太祖頒佈王爺恪守邊關的聖諭公佈天下,同時上書朝廷,借用當年太祖聖諭發兵邊關一保我大明萬世基業!”
蕭琴聲音不大,但卻頗為激昂。朱棣聽完已是心神激『蕩』。他當即起身,聲音顫抖地說道:“蕭兄弟所言正合本王心意,本王決定,就依蕭兄弟所言!”
眾人紛紛點頭,唯獨道衍面『露』憂『色』,想說什麼,嘴唇動了動,欲言又止。鄭和平日和道衍關心甚好,跟隨他多年,此刻見他神情古怪微微一笑,便明白了過來,當下站起身來,抱拳道:“蕭兄弟所言甚好,不過鄭某還是有些擔憂!”
“唉,鄭將軍多慮了!有父王出馬,區區數萬的韃子兵,又豈能是我們燕王府的對手呢?“朱高熙滿臉興奮,聽鄭和發問,不待他說完便出言打斷了他。
“二郡主所言甚是,以王爺的軍事謀慮,區區數萬蒙古韃子兵,自是不在話下,可二郡主是否想過,眼下朝廷執意削藩,王爺乃是諸王之首,威望素著,若是朝廷貿然出兵,以朝廷對王爺的疑心又豈能放過王爺?“
眾人本一腔歡喜,忽聽鄭和如此說來,登時面顯憂『色』,一時也不知如何是好,紛紛扭頭朝蕭琴望了去,蕭琴不慌不忙,點頭道:“鄭大哥所說甚是有理,但一切都多慮了,剛才小弟所言,讓王爺將太祖分封遺詔昭告天下,便是讓王爺以此入手,上奏朝廷,為自己的出兵找了藉口,雖說朝廷削藩之意甚決,但當今聖上頗有仁慈之心,王爺便可依照太祖遺詔讓朝廷法外開恩,朝廷若準,那是殿下陳情所致;朝廷不準,那便是皇上不顧天下蒼生,天下百姓必然更加心向王爺。王爺正好以此廣收天下民心,豈不快哉!“
“好,說得好,說得好!“朱能神情頗為激動,這時忍不住叫出聲來。
朱棣面帶憂『色』,思索了片刻,方才抬頭目光落在了道衍的臉上,低聲道:“軍師意下如何?”
眾人聽朱棣如此說,均知曉道衍在他心中的分量,紛紛扭頭朝道衍望來,道衍沉思半晌道:“此策可用,殿下運用太祖遺詔,一來『逼』迫朝廷同意王爺出兵,二來借用此等機會廣收天下百姓以及武林人士之心,如此一來對即將到來的三戰大有益處!“眾人聽他如此說來,紛紛點頭,面顯喜『色』。朱能更是哈哈一笑道:”老子好長時間沒打仗了,這回還不得好好殺個痛快!“
張玉平日和朱能關係較好,聽他如此高興,忍不住哈哈一笑道:“朱老弟,這次有你殺的,就怕你到時候殺不動啊!“說完兩人相視一望,紛紛大笑了起來。
眾人被他兩的氣氛所感,也紛紛『露』出了喜『色』,唯獨道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