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厚一門,如常制,比舊加厚;次外一重門,以徑四五尺堅石,圓木鑿眼貫串以代板,不必用鐵葉釘裹;又外一重,以木為柵,施於護門牆之兩邊。比之一樓一門,大段濟事。
城門外壕上,舊制多設釣橋,本以防備奔衝,遇有寇至,拽啟釣橋,攻者不可越壕而來。殊不知正礙城內出兵。若放下釣橋,然後出兵,則城外必須先見,得以為備;若兵已出復拽起橋板,則緩急難於退卻,苟為敵所『逼』逐,往往溺於壕中。此釣橋有害無益明矣。止可先於門前施機械,使敵必不能入。拆去釣橋,只用實橋,城內軍馬進退皆便;外人皆懼城內出兵,晝夜不敢自安。
干戈板,舊制用鐵葉釘裹,置於城門之前,城上用轆轤車放,亦是防遏衝突。其礙城內出兵,則與釣橋無異。既於城門裡外安置機械,自可不用幹戈板,以為出兵快便之利。
城身,舊制多是四方,攻城者往往先務攻角,以其易為力也。城腳上皆有敵樓、戰棚,蓋是先為堤備。苟不改更,攻城者終是得利。且以城之東南角言之,若直是東南角攻,則無足畏。炮石力小,則為敵樓、戰棚所隔;炮石力大,則必過入城裡。若攻城人於城東立炮,則城上東西數十步,人必不能立;又於城南添一炮,則城上南北數十步,人亦不能立,便可進上城之具。此城角不可依舊制也。須是將城角少縮向裡。若攻東城,即便近北立炮;若攻南城,則須近西立炮,城上皆可用炮倒擊其後。若正東南角立炮,則城上無敵樓、戰棚,不可下手。將城角縮向裡為利,甚不可忽也!”一旁的朱高熾待蕭琴話音落地,便如同背書一般將昔日的《守城錄》說了出來,聽得一干眾人目瞪口呆,蕭琴嘻嘻一笑,道:“如何……各位將軍都是縱橫沙場的常勝將軍,手中兵權在握,出動之時便是數十萬大軍,所到之處並不需要鎮守城池,可如今鎮守北平才是關鍵,以大世子所言,鎮守城池最為緊要的是,鞏固後方,使其全城兵卒協力提抗外敵,死守每一個城門,哪怕只剩下一兵一卒,只要城門沒破,就有人鎮守,這便是守城的要訣!”蕭琴一番話語鏘鏘有聲,朱高熾聽得熱血沸騰,忍不住喝彩道:“說得好!說得好……?”
一旁的朱棣也“嗯”了聲, 點了點頭,正欲答話,丘福仍舊不服氣道:“這個和用二世子有何關聯?”
蕭琴正待他由此一問,道:“丘將軍所言差異,若要卑職說,關係可大了!”
“蕭琴你……你……?”朱高熙滿臉怒『色』,盯著蕭琴,苦於朱棣在一旁,卻也發作不得。
蕭琴沒理你朱高熙繼續道:“二世子作戰勇冠三軍,無人能敵!”
“哼,知道就好!”丘福狠狠的瞪了蕭琴一眼,嘀咕了一聲道。
“但也正因為如此,二世子才不是守城的良才,守城需要的耐心,不到萬不得已之時,便是敵軍抵禦城門之下,也不可有絲毫的放棄,而且最大的鞏固後方,這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若沒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協調能力,僅憑個人的勇武之力,城池遲早便是要破,大世子心底仁慈,在北平沉重計程車子之中,素有威望,且多年掌管後方協調工作,剛才對於守城紀要也熟知於胸,正是北平鎮守的最佳人選。若是硬要說二人的差別,二世子就是昔日的戰神韓信,攻城略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取。而大世子便是蕭何,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便是劉邦也自嘆不如的蕭何?”這一番話說來,便是張玉、朱能、丘福這樣的大將,一時也無話可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守城錄》全書由陳規的《靖康朝野僉言後序》、《守城機要》和湯□的《建炎德安守禦錄》三部分組成,原各自成帙,寧宗以後合為一書,刊行於世。現存清乾隆四十年(1775)抄本及嘉慶、道光時刻本,共四卷,約 17800字。該書根據攻城武器的發展和實戰經驗,著重闡述了守城戰法的改革。它提出“善守城者”不能只守無攻,而要“守中有攻”,要注意溝通城內外道路,便利隨時乘隙出擊。它主張改革城門、城牆、城廓舊制,如收縮易受炮擊的四方城角,拆除馬面牆(城門兩側城牆上的突出部分)上的附樓,另 “築高厚牆”等。由原來的一城一壕代之以“重城重壕” 的新城防體系,以增強城邑防禦能力。並具體闡述了炮在守城中新的使用方法,即由配置城頭變為暗設城裡,由城上觀察目標,糾正『射』向和彈著點。此書還記載了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