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逐漸式微,如果再不挽救,恐怕有斷代的危險。如今出現郭宇這樣一位出手闊綽,而且有手握重權兼且喜歡崑曲的大人物出現,謝寶源以為見到了契機,所以才三番五次找王兆祥求情,央求王兆祥代為引薦。
崑曲出現於明朝,並且迅速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戲曲,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明朝南方官員、文人的閒適生活和對空靈境界的追求,賦予了崑曲節奏舒緩、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內心深處含有對社會對人生的哀怨、悲涼的感受,使得崑曲在音樂、唱腔上每每顯示出惆悵、纏綿的情緒。但是到了清朝中期,崑曲漸漸式微,舒緩、惆悵的風格顯然與當時人們的喜好格格不入,便逐漸走向衰落。後世記載,在國家49年剛成立的時候,全國範圍內已沒有一個職業崑劇團,可見沒落到如何地步,而民國時期的崑曲,已經處於消失的邊緣,好在還有江南的幾位大商人喜好崑曲,不時的救濟一番,才使得已經為數不多的幾個崑曲劇團得以保留。
“班主,不要心急,這位郭大人既然喜好崑曲,我想他會見我們一面的,不是還有王老爺在裡面說項嗎。”一個甜美的女聲安慰謝寶源道。
“秋菊呀,如今這位郭鎮守使是我們絕好的機會,如果錯過,真不知道以後又會如何了,所以這次我想抓住這次機會,如果成功,我們的崑曲,我們的班子就可以得以保留,不至於像如今,吃不飽餓不死,很多人養家都成問題。”謝寶源的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