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的是,眼下劉泰的威名實在是太盛太盛了。根本不是一些小雜魚能撼動的,尤其是在此劉泰即將稱帝,最為敏感的時節,也沒人敢和劉泰較真。所以在劉泰頒佈一道聖旨之後,儒門學子識相的全部散去了。
不過此事卻被劉泰記在心中。
獨尊儒術,對劉泰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儒術雖好,可卻不是一個國家方針的根本策略。可重,但不可獨尊。這一點,劉泰非常清楚,所以儒門學子們的行為,在劉泰眼中不過是一群小丑在耍把戲罷了。
而在儒門學子事件之後定都以及稱帝的日期,又被百官重新提起。還是如曾經那般,朝堂上有超過五成的官員介意定都洛陽。三成的官員,其中大部分都是武將認為定都長安最合適,畢竟未來華夏民族的最大敵人,必然是西方的蠻夷之國,而華城距離過遠,長安城在這一點上佔據非常大的優勢。
劉泰其實也考慮過長安城,但問題是,長安城並不能完全讓劉泰滿意。因為若在長安立國必然會被好不容易降服的草原民族重新崛起,這一點劉泰是絕對不允許的。
可若將都城放在華城,那麼對西域以及更西方的蠻夷之國,掌控和攻擊力度就降低了許多。畢竟華城和西域的距離有點遠了,俗話說的好鞭長莫及嘛。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糧草問題。
在冷兵器時代,糧草運輸永遠是最大的難度。若這個時代有現代的火車以及完整到運輸體系,那麼劉泰也不會有那麼多煩惱了。可問題是,火車的出現,即使劉泰再怎麼努力,短時間也不可能成功的。
早在多年以前,工部已經在研發蒸汽機這一點必須要提一下。不過因為這個時代華人普遍的視野問題,以及各種各樣的環境因素和參照物,所以一時之間還真難以找到頭緒。
當然,不論怎麼說,劉泰心中早就決定了是華城,那就必然是華城。這一點是任何人無法改變的。就算朝堂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官員介意遷都又如何?劉泰的意志才是最終意志才是這個時代的無上聖旨!
至於剩下的二成人物,大多都是老油條,比如二荀、郭嘉、鍾繇、田豐、沮授以及曹操派別的等等人物,都持著中立意見。既不贊同遷都長安,也不贊同遷都洛陽態度可謂模稜兩可。很明顯,他們是在等劉泰表態。
因為二荀等人非常清楚,最終的決定權不過是劉泰的一句話罷了而且選擇也就那麼三四個,又不是什麼複雜的事情,他們有必要參與嘛?其實若不是陳宮提前表態”朝堂的局勢也不會演變的這麼惡劣。
因為陳宮的表態,有壞處也有好處。壞處就是在百官對於遷都事件上爭論的更加火熱。好處就是讓百官能快速的站穩黨派,比如山西就是山西,山東就是山東。
清楚的表態,能讓劉泰真正的看明白朝堂的局勢。雖然說這不是一個好的發展勢頭,但對劉泰來說,看清百官的面目,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而因為局勢的明朗,劉泰也能對官員的分配做出更好的調整。
要知道,官員的崗位可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此之前,劉泰對百官的升遷和降職,很難明確處理,但自此事之後,劉泰心中就清明瞭許多。而朝堂之上分成的兩派人物,卻不知道的是,此刻在他們的主子面前,也就是劉泰心中打下了一個大大的叉號。
別的不說,但想要接近權利的中心,他們其中的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不可能了。
先將遷都事件放在一邊。百官眼下更加重視的是劉泰稱帝的日期。要知道,稱帝的日期可是要選好黃道吉日,並不是說你想稱帝就稱帝的。四百年的漢室王朝,各種禮節可謂繁瑣無比,劉泰的稱帝手續能簡單的了嗎?
若劉泰是一般的繼位皇帝,也沒有什麼好多選和重視的。但眼下的劉泰,可算是開創了一個王朝,與劉秀和劉邦相比都絲毫不差。而因劉泰這些年在北疆的改草,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功績甚至還在劉秀和劉邦之上。
如此帝王,登基儀式能普通得了嗎?
所以百官對於劉泰稱帝的黃道吉日以及各種禮儀乃至於皇后該由誰擔任,展開了jī烈的爭論。
黃道吉日和禮儀還好說,這畢竟是固定死的事情,但皇后該由誰來做?這成為了百官爭論的中心點。
在劉泰眾多嬪妃之中,蔡妍應該是最有資格擔任皇后的人選。畢竟蔡妍是劉泰第一個定下婚約的女人,也就是說是大夫的身份。可問題是,蔡妍的婚期可是拖延得太久了,在蔡妍面前可有無數個姐姐呢。
而繼蔡妍之後,甄宓的人氣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