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新一期的學堂學生再次超過了5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新併入合興泰的其他家族產業人員子女,因為現在學堂已經屬於合興泰商行,所有合興泰產業所屬人員子女都可以免費就讀,費用由商行支付。另外還有附近的一些中等收入人家的子女,不過他們要繳納一定的費用,費用不算高也不算低,中等收入人家基本上能承受。吸引他們的關鍵是學堂有通告說只要在學堂正式畢業就可以分配到合興泰各產業實習,這可比千、萬人進一的科舉現實得多,也容易得多。
經過楊世正和陳煒的榜樣示範以及推薦,又有不少貧寒秀才加入了學堂老師的行業。使得學堂裡的語文師資緊張狀況鬆緩不少。不過這些人都需要學習一段時間才能正式上崗,因為他們一開始都不太適應學堂的白話教學方式。根據趙永泰一直以來所要求的統一化、標準化,學堂正式出版了各科的教材,使得各位老師不至於在上課的時候抓瞎或者天馬行空的亂講一氣。為此,趙永泰還專門召集工匠製作了一臺水力活字印刷機。
為了讓這臺機器不至於平時閒置,又告訴學堂的老師可以翻譯或者自己寫書來出版,只要透過稽核就行。而且只要出版了還有稿費和出版分成。當然,目前稿費更現實一些,畢竟誰知道出版後能賣出多少?對於這種名利雙收的好事,讀書人肯定是非常歡迎了,不過趙永泰提出只針對白話文有稿費讓他們有點兒不爽。不過在趙永泰的強勢下,沒得反抗只能接受了。
不過就算這樣大家對此也很熱情,要知道現在想要出版書都得自己掏錢,或者上呈給官府,等官府透過了才會少量出版。速度慢不說,能透過出版的機會也不多。現在這裡只要透過就能出版,翻譯為白話還能有稿費,多好的事兒啊,這裡的稽核肯定能比官府快和容易不是。
台州能免費出書的訊息迅速在江南地區傳播,很多有名氣或者沒名氣的讀書人帶著他們的著作開始向台州聚集。能名留青史是讀書人的最大夢想,但能在史書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何其不易,出書流傳於後世就成了最好也最容易實現的方式。
突然湧來這麼多人想要出書讓趙永泰始料未及,稽核工作巨量增加。本來看古文就看得很鬱悶的趙永泰直接成立了台州書局,專門成立了一個出版稽核委員會來負責稽核工作。趙永泰直接撂下一句話:如果讓我知道誰糊弄我或者以權謀私我會讓他知道現在的生活有多美好!然後就不理書局的事情了。
但是他低估了這個時代讀書人對出書的熱情,或者說對名聲的熱情,聚集到台州的讀書人以驚人的速度增漲著,城裡的客店住滿了,民房也開始有人入住,最後連官府都驚動了。畢竟稽核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很多,再加上趙永泰之前對稽核委員們的威脅,大家就更得仔細稽核。
趙永泰的二舅何文淵不得不找到他想辦法解決。得,自己招惹的麻煩自己解決吧。首先得讓這些人有點兒事兒幹,要不大家都眼巴巴地望著書局,一旦時間太長,萬一由怨生恨就麻煩了。
第二天,在書院門前釋出了一個公告:有50人以上聯名推薦的書可優先稽核,每個出書人半年內有一次推薦權。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茶館、客棧等讀書人聚集的地方開始有人找人推薦。但是這一個人半年才有一次推薦機會,誰能輕易給人。
慢慢的,就有人開始在各個聚集區宣傳自己的書。怎麼宣傳,只能是把自己書裡的內容或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說給大家聽,希望引起別人的共鳴從而聯名推薦自己的書。漸漸的,隨著宣傳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向這些宣傳者所講的內容。畢竟大家都是讀書人,熟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發現與自己書裡的內容差不多的就會站出來比比,觀點完全相反的更是要爭個高低了。
此後,茶館都不用再請說書先生了,天天都有無數的文鬥,偶爾還會加入一點兒武鬥。
這台州出現大量讀書人比鬥文才的訊息再次傳開,結果引來了更多的讀書人的加入,甚至一些頗有名氣的文人也開始向台州進發。用文人的話來說:這樣的文壇盛事可比得上京師三年一次的大考了,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大家在這裡不用為科考準備,只要考慮怎麼在文學上比過別人就行了。
聽到訊息的趙永泰也有點兒傻眼,沒有想到這招引來了更多的人。來就來吧,總不能把人趕走不是。趙永泰緊急調動了一支剛組建的工程隊在臺州城西青山綠水間修建了大量的宿舍和階梯教室。這些是為了滿足台州城內越來越多的讀書人的現實需要:宿舍給那些貧寒的讀書人居住,階梯教室給那些宣傳和比斗的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