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罵自己一陣,說不定自己還會有些逆反心理從而滿不在乎地應對他,可現在。。。。。。。
爨子恆的老淚頓時便有些不爭氣地奪眶而出,這真的不是因為他的箭傷。
聽了蘇遊的寬慰之語,爨國昭終於還是蹲了下來,隨即發現兒子那還在涓涓流血的箭傷,可相比於對方留下的五六千屍體,相比於己方死去的兩千多兄弟,這又算得了什麼呢?
蘇遊不知道爨國昭和碧雲他們做何感想,卻還是命人把爨子恆帶下去診治去了。
一時前方的斥候便返了回來,同時報告了兩個訊息:一是兩個多時辰前離開福寧城的兩萬濮部援軍直接撤回了自己的領地中;二是段如珪說帥的兩萬殘兵遊勇已經退回了鐵甲堡,並且開始堅壁清野。
第二個訊息顯然在蘇遊等人的預料之中,而第一個訊息就顯得有些遺憾了,如果此時濮部的兩萬人馬也退入了鐵甲堡之中,豈不更加熱鬧?如果真是那樣的話,聯軍只要在福寧城等著他們狗咬狗分出勝負再漁翁得利,去收取現成的戰果就可以了。
可現在。。。。。。
戰爭打到現在這樣,對誰來說都沒有得到實際的好處,即便是聯軍如今拿下了段氏的這座福寧城那又如何?誰敢據為己有?
這座城池既沒有高大的城牆,也沒有防守的護城河,城中的居民甚至連萬人都不足,只怕聯軍剛一解散,段如珪隨便派幾千人就能把這小城拿回去了。
顯然,這種時候空手而回也不是聯軍該有的積極態度。
當然,叛軍和聯軍此時若是能化干戈為玉帛,適時當成停戰協議也是蘇遊早就定好了的計劃,但現在雙方的兵力顯然是不對等的。段如珪想要停戰,就得拿出該有的誠意來,或是劃地,或是賠款,反正聯軍不能空手而回就對了。
若是段如珪不首先投降,那他還有一條路可選。
那就是等待著聯軍追殺至鐵甲堡,而後一戰而決。
蘇遊等人接下來的話題,就顯得有些沉悶了,但討論來討論去,也無非是要用什麼辦法拿下鐵甲堡罷了。
對於謀略的事,蘇遊顯然當仁不讓,最後還是把計劃定在明日晚間。
也就是說,他們可以有一天的時間在福寧城中休整,除非段如珪不知死活地率軍反撲過來。
401俘虜歸來
一如蘇遊所想,一逃再逃的段如珪早已成了驚弓之鳥。
回到老巢鐵甲堡之後,段如珪下的第一道命令便是堅壁清野。鐵甲堡周圍的村莊小鎮的居民,一直折騰到第二天天亮,這才基本上連人帶物弄進了城中。
方圓七八里地的鐵甲堡,城中擁擠了七萬餘居民,又有兩萬左右計程車卒。
這七萬多子民,便是段如珪最大的財富,也是他所能依靠的屏障。
段如珪顯然不可能再去揮霍自己手中剩餘計程車卒,所以,他除了派出必要的斥候前往福寧城和濮部探查之外,便只有龜縮一途了。
鐵甲堡是段如珪的大本營,裡面的糧食雖然比不上董卓的塢堡中所藏,但這些糧食支援城中的近十萬人吃上兩三年還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而聯軍所在的福寧城,卻與大理和昆川相聚幾千裡,他們想要把糧食運過來就不是簡單的事情了。
所以段如珪的心中,便只有一個拖字訣。
戰爭最終拼的還是消耗,段如珪顯然知道這個關鍵所在,所以他相信只要擊退聯軍的一次進攻之後,他們必將因為耗不起而撤走;到時候他便可東山再起,各個擊破了。
段如珪懷著這個心思,一早起來後便照例巡視了一圈自己的領地,一路上鼓舞著士卒們計程車氣,又命他們積極做好備戰的準備,呼籲士卒們定要給來犯的聯軍迎頭痛擊。
這一天便在士卒們的翹首以盼中,悄然離去。
段如珪唯一感覺有些遺憾的是,派往福寧城探路的那些斥候們一點訊息都沒有傳回來,有了昨晚從福寧城南門撤退之前派出斥候的先例,他的心中便難免有種不良的預感。
這種時候,沒有訊息就是最壞的訊息。
段如珪中覺得聯軍今晚十有七八會突襲鐵甲堡,問題是,他們的牙口咬得下鐵甲堡嗎?
夜幕降臨時,天上的月牙兒也同樣悄然地落到了西山之後。
鐵甲堡北門的守軍雖然伸手不見五指,卻還是警惕地監視著北面道路上傳來的任何動靜。
一陣輕風之後,也不知哪個士卒首先驚訝地嘀咕了起來,“我剛才怎麼感覺北方傳來了一陣馬蹄聲?你們聽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