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之中還是抵制的,他這個既得利益者當然希望保持如今的局面,但楊廣或許不太願意看見目前東都的三家錢莊一直壟斷下去。
雖然楊二的內心裡想要抵制夏高,但表面上至少要做出一個姿態,至少他不能說錢莊的不好,否則那就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哦,這怎麼說呢?”楊廣饒有興趣地問道。
“夏高獲得圓壁城的承建權後,聲望大增,有了開辦錢莊的信譽基礎,但他想要在固有的局面上分得一杯羹,降低利率才是最大的競爭力,也是他們的唯一選擇。事實上,從這幾日報紙的廣告上看來,他們的月利率已經開出了百分之四的關口,年利率連百分之五十都不到;齊郡錢莊如果能夠在東都站穩腳跟,再次降低利率則會成為一種趨勢。”楊二娓娓道來,顯然他這幾日看報紙時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阿孩深通其中三味啊,那對你的東都錢莊來說,並非是好事了。”楊廣點了點頭。
“自古以來便有商人與朝廷爭利這麼一說,因為天下的財貨是一定的;雖然齊郡錢莊的開辦對我們開錢莊的不利,那就一定是對朝廷是有利的。”楊二終於說出了這番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話,心中不由得還有些沾沾自喜。
“天下財貨一定,也並不盡然,如今我大隋萬邦來朝,財貨不是越來越多了嗎?只是民富國窮啊。”楊廣聽了兒子的話,卻搖了搖頭。不過,要說到民富國窮,楊二對他就有點呲之以鼻了,就算他所言真是事實,那也是他這幾年折騰出來的。
天怒人怨啊!楊二搖了搖頭,卻不知從何說起。
“阿孩你知道嗎?當初你們搞出錢莊這種新生事物的時候,幾個老臣是一心想要朝廷取締的,但朕卻以為這錢莊對朝廷的統治是有好處的,朕不但不取締錢莊,還會大力扶持。”楊廣見兒子不答話,繼續緩緩地說道。
“錢莊是與朝廷爭利的,父皇為何……”楊二聽楊廣如此說,卻並不相信他的話,他顯然早就做好了錢莊被取締的準備。
“錢莊的出現,意味著高利貸的消亡;歷朝歷代,很多國家都是被高利貸毀掉的你知道嗎?”楊廣意味深長地對楊二問道。
楊二理所當然搖了搖頭,一臉的茫然,儘管他也算滿腹才學,卻從未在書中接觸過這樣的言論。
“你無法從書中讀到這個秘密,是因為寫書的那幫人,家裡都是放高利貸的……”楊廣說到這的時候,顯得有些咬牙切齒。
121運籌帷幄
“歷朝歷代,朝廷有關市之徵山澤之禁鹽鐵之榷等收入,但國家的真正主食,還是農業和農夫,——農業提供了主要稅收,農夫則負擔主要勞役。先帝一意實行‘大索貌閱’制度,目的便是讓更多的農夫脫離門閥士族,使得朝廷能夠直接從他們手中收得賦稅。”
楊廣繼續說著這些舊事,楊二對這些事自然是知道的。儘管當年大索貌閱時曾遇到世家大族的重重阻力,但效果卻也是相當顯著的,稅賦什麼的且不說,僅僅只是統計到的人口數量便已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值。
“依附於這些門閥大族的佃農,最初的來源多半是戰爭的俘虜,也有許多是還不起高利貸的農夫。”楊二點了點頭。
“農村的農夫,一般的狀況便是家裡有十幾畝地,七八口人;他們自己種地養雞,自給自足,再用剩餘的農產品,到集市上去買些鹽鐵等必需品,手裡就不剩什麼錢了。而一旦遇到了荒年,紅白喜事、生老病死等狀況,開源不足或者支出大幅增加,就不得不靠舉債過關。”
楊廣娓娓道來,但他顯然說的是歷史。如今大隋的農夫每個成年男丁都能分得四十畝地,女人也能分得二十畝。但這些事楊二顯然是不知道的,不過這無礙於他的腦補,農夫們的生活不就是這樣的嗎?
“他們當然不可能向周圍的農夫借債,而是無可奈何地選擇向地主借債。可是,地主們放的是高利貸,比現在的錢莊利息高十幾倍的高利貸,農民忙活一年,往往只能還上新增長的利息。即便因為年成好也沒用,因為多收了三五石,糧食的價格就會下降,他還是還不上。”楊廣說至此,聲音已變得冰冷,他了解這些民情,但他卻無法改變,因為阻力重重。
“還不起債的農夫當然只能把自己的妻女甚至是自己抵給地主還債,於是世家越來越大,這些世家實力壯大後,自然就有了顛覆朝廷的能力。”楊二順著楊廣的思路,不免想到了舊時王謝,自然也認清了高利貸的危害,他甚至為自己陰差陽錯開辦了東都錢莊而欣喜不已。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揭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