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5部分

扶余慧沒有拖泥帶水,當即便命令除了必要的三千行軍留下來防守城池外,其餘六千多士兵傾巢而出,徑往新羅金城的方向進軍!

扶余慧的心思,不僅僅是要早一點對高麗的潰卒給予迎頭痛擊,更是為了保護都城周邊的百姓不受禍害。

六千大軍帶足乾糧,在百濟王城東南五十里的地方埋伏起來,到得傍晚時終於等到了三三兩兩高麗潰卒的先頭部隊。

此時正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百濟計程車卒根本就沒等到指揮官的命令,便自發地對迎面而來的小股敵人開始彎弓搭箭。

大雪已過去了十餘天,帶天氣仍是異常寒冷,士卒們雖然有力氣拉弓,但準頭上就差了許多。即便如此,每次出現的高麗潰卒都被射成了馬蜂窩。

每一次都是滅絕式的攻擊,這也避免了見機不好往回逃跑的敵人。

但天色黑下來之後,大股的高麗潰卒還是選擇了進入路邊的百濟村落中燒殺搶掠。

左等右等再無法等到高麗的潰卒之後,百濟人選擇了主動出擊,於是大規模的戰鬥很快在路邊的村落中爆發起來。

高麗的潰卒沒有任何的反抗,他們此時只恨自己的父母少給了他們一雙腿。

理所當然,這是一場單方面的屠殺,這場你追我逃的戰役持續到第二日的夜晚,最終以百濟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可一路上被高麗**害的村落,數以百計!

455築城三山

五日之後,也就是大業十二年的十一月二十,遼東半島已是遙遙在望。

遼東半島目前還屬於高麗的領土,蘇遊帶著在大連登岸的那一刻,意味著蘇遊正式向高麗宣戰了。

據史料記載,大連在漢初還是一個小漁村,名叫“三山”,“三山”這個名字其實指的是大連灣外的三山島。

到了唐初,大連又被稱“三山浦”,唐中期改稱“青泥浦”,明朝和清朝前期都稱“青泥窪”。到了清朝後期,沙俄強租大連後,稱之為“達里尼”(意為:遙遠的地方);此後,清政府根據俄語諧音才將其稱為“大連”。

蘇遊的船隊登陸三山時,並沒有遇到任何的阻礙,實際上高麗人在遼東半島上只有兩個聚集地。

其一便是三山南邊九十里外的都裡鎮,也就是後世的旅順。

旅順在戰國時期便是燕國的軍事要塞,漢初時名叫“牧羊城”,後又改名為沓津、馬石津、都裡鎮等名;由於楊廣三徵高麗的緣故,這個要塞早就已經荒廢了。

即便如此,蘇游下船之後,還是派爨子恆帶著他的三千士卒向南突襲了這個要塞。

另一個著名的要塞,便是三山城北方六十里外的卑奢城。

“迤邐照斜陽,關山轉莽蒼。會當凌堞頂,極目海天長。”這氣勢磅礴的詩句便是描述卑奢城在夕陽暮色中的渾厚深遠,作為高麗與大隋對抗的過程中歷經多次戰爭洗禮。

卑奢城方圓足有五里,背山面海,扼水陸要衝和陡峭山勢而建。

南起大黑山最南端,北至主峰北側,城牆沿山脊走向用石塊砌成,起伏於大黑山山脊上,宛如怪蟒蜿蜒盤繞。城垣上四周絕壁懸崖,難以攀登,唯有南門用大石條壘砌堅固。

楊廣三次征伐高麗,卑沙城也是重要戰場之一,來護兒在第三次征伐高麗時,曾率軍從東萊郡橫渡渤海,突襲了這座城池,並斬首千級。

實際上,這座城池長期駐守著超過五千計程車卒。

蘇遊準備在三山建立自己進入中原的跳板,對卑奢城顯然是志在必得的,只要奪取了這個要塞,就不用擔心北方的高麗來三山搞破壞。當然,蘇遊也不希望自己正在建設三山城的時候遭遇到卑奢城守軍的偷襲,所以果斷地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到達三山之後,蘇遊把看守船隻的人物分配給了張龍率領的一千重騎和全部火炮手,當然,蘇遊留下了來雁北來親自節制這四千人。

蘇遊則親自帶著一千重騎和五千炮灰部隊以及王伯當的三千人,共九千人前往卑奢城。

這一日陽光明媚,但半個多月前落下的積雪卻一點都沒有融化的跡象,山道上基本沒有太大的陡坡,可蘇遊的大軍依然不敢放開步伐。

到得卑奢城的南門時,蘇遊整整用去了一個多時辰。

此時的卑奢城中,駐紮著六千高麗守軍,他們看到蘇遊的大軍由遠及近時,沒有任何猶豫就關閉了城門,隨後急報城中的最高指揮官。

卑奢城是一座石頭城,雖然三丈多高,可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