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實人的現實生活本來就在一個夢中,人做夢則屬於四維的平行空間。不管怎麼說,蘇遊沒有自然地從睡夢裡醒來,而是被青荇拍門拍醒的,蘇遊的意識終於回到了現實,——這裡是隋朝,天剛發亮,習慣性一抬手腕,凌晨四點多。

“該死的噩夢,該死的凌晨四點!”蘇遊嘟囔著,還是快速地穿好了衣服。

畢竟,太陽就要升起,新的一天即將來臨……

007初臨長安

當尚德給蘇遊牽來一匹駿馬,又聽說他不會騎乘的時候,一陣無語。

如果讓尚德知道蘇遊的“君子六藝”其實只會最初級的“書”和“數”的話,不知道他會翻幾次白眼,又是吐血幾升。還好,蘇遊肉多,臉皮也厚,很自覺地繼續窩在青荇與紫蘇的那輛馬車中,繼續顛簸著前行在通往長安的官道上。

這一段路顯然是少有的高速公路,寬大的青石板道可以同時排列五六輛馬車。最早的高速公路大約出現在秦朝,而國道的出現則更早。早在商周時期,各諸侯國都之間,都修築有齊整的幹道,溝通彼此。洛陽的那一段最是筆直,被《詩經》形容為“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國道兩旁,麋鹿遊行,飛鴻滿野。

魯迅先生曾經這樣描述孔子周遊列國——“當時花旗白麵尚未輸入,土磨麥粉多含灰沙,所以分量較今面為重;國道尚未修成,泥路甚多凹凸,一顛一頓,一掀一墜,胃被沉重的麵粉墜得大起來,消化力隨之減少”,於是孔子就得了“胃擴張”。

魯迅的論斷裡有兩點值得商量:一是說孔子吃麵。當時北方最流行的主食是小米,士大夫的俸祿和兵糧都是小米,漢朝以後吃麵的才多了些。二是說當時沒有“國道”,其實是有的,而且很多。在諸侯大國之間都有大道直通,這從商朝、周朝開始就開始營修了。路面經過人工夯實,軍隊出征動輒就是三五百輛兵車從這上邊走,可見道路規模和質量不會差。對國道的維護修理也是政府專項職能之一,並且道上還設關口,嚮往來商人徵收關稅。

遇上軍隊來了,道邊每三十里固定距離就有驛站傳舍,供軍人依附,露宿休息使用。傳舍還有專用馬車在國道上跑,但只給公家人預備,他們出差的時候使用。孔子周遊之時,身份是平頭百姓,所以是不能坐專用車的。當然孔子有錢,有自己的私家車坐,那誰也管不了他。總之,這個道路及輔助設施相當完善,足夠稱為國道了。魯迅是不必太為孔子的寶胃被顛壞而擔心的!

車嶙嶙,馬蕭蕭,不過半日光景,長安城高大雄壯的城廓已在眼前,首次見到這原來面貌的千古帝都,蘇遊也不禁被它凝滯出的威嚴肅穆的氣氛所感染。雖然去過故宮,可是宮牆之內的世界哪有這樣的威懾肅殺的氣氛?

長安位於有“八百里秦川”之稱的關中平原渭河南岸,之前有周、秦、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建都於此。城南是秦嶺山脈中段的終南山,重巒疊嶂,陡峭峻拔,成為南面的天然屏障,有“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的磅礴氣勢。北則有堯山、黃龍山、嵯峨山、梁山等構成逶迤延綿的北山山系,與秦嶺遙相對峙。

在這些山嶺界劃出來的大片沃原上,長安城雄據其中,渭、涇、灃、澇、潏、滈、滻、灞諸水宛如晶瑩閃爍、流蘇飄蕩的珠串般環繞縈迴,形成“八水繞長安”之局。這些河流猶如一道道的血脈,既給長安城提供豐富的水源,也使都城充滿活力。

楊二一行來到長安城正東春明門的時候,路人並不能從衣飾上看出這一行人竟是皇家子弟,而且還是太子家人。因為在楊二的刻意下,無論自己還是兵丁都換上了最樸素的衣服,甚至是新衣服上也打上了幾個補丁。恩,這是艱苦樸素的楊家傳統,雖然不至於“一雙襪子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楊二有一個愛穿粗布衣服的皇祖父,有一個為了討好皇祖父而勤儉節約的太子父親,自己當然也得按傳統把綾羅綢緞壓到了箱底;雖然這未免有“錦衣夜行”之憾,但楊二知道,這只是暫時的。

守門的竟是楊二的老相識,兩人人一番抱拳擂胸的招呼,蘇遊不用多想也知道這位是門閥子弟了;楊二與那人聊了一會,知道了現下的大興城已經實行了戒嚴。即便楊二無須檢查而進入城門,也還是規規矩矩排了隊。排隊的功夫,楊昭的車馬也隨後而至了,而就在兩個車隊進入長安城的時候,同時傳出了主宰大赦天下的詔書。

顯然,這甲子年,文帝楊堅的最後一年,六月的第四天,不是一個平靜的日子。這一天,蘇遊真正來到了這個似新卻老的世界,而他,只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