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環境清靜幽雅,殿前的空地上廣植松柏,地面鋪以青石,偌大的場地能輕易的容納上千人。此刻劉寄獨坐在堂前的龍椅上,面對劉寄兩側的是辯論的雙方,留洋派的學子和經學派的大儒們。他們相向而坐,右邊的學子們年紀都不超過40,其中一些人穿著樣式獨特的有領對襟服裝。相比這些留洋學子,經學派大儒們年紀都在40以上,他們穿著光鮮的緞面馬褂,拄著手中的柺杖,傲然的坐在對面。
第八十三章孤帆遠影2
辯論的會場佈置的有些像一場座談會,正中央的位置自然是劉寄的皇位,左右兩側是辯論的雙方,下面是一列列擺放的整整齊齊的椅子,現在已經挨個坐滿了朝廷的官員和京城中有些身份的人,這些人將偌大的會場座的滿滿的。
劉寄發現哪個引起他注意的小夥子也在裡面,他向侍衛在身邊的程廷華小聲說道:“替朕查查頭排哪個穿黑衣服的年輕書生叫什麼名字?”
程廷華心裡一樂,這小子還真有福氣,皇上親自問他。他趕緊回道:“皇上不用打聽了,微臣剛才來正好撞見這小子爬到樹上去,被臣揪了下來,知道他叫曾國藩。”
“什麼,他就是曾國藩。”
“皇上莫非認識他。”
“不,哦!也算認識吧。”
劉寄此刻覺得天下真小,沒想到這樣也能遇見熟人。
劉寄和程廷華說話間,已經有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宣佈了這場辯論會正式開始,接著又有翰林院的官員宣讀了會場的規矩。場中的議論聲逐漸小了下來,人們都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會場中間的兩撥人身上。
面對這些大儒們魏源等人執禮甚恭,他們一共五人都站起來恭敬的向對面的儒學大師躬腰致敬。面對這些後生晚輩大儒們只是淡淡頜首還禮,如果不是劉寄的旨意向來他們是不會來到這裡的,與這些小輩們論道,在這些大儒們來看本身就是有失他們身份的。而劉寄之所以要組織這場辯論,是因為朝臣們對這次科考題目的改動議論紛紛,其中有留洋派的叫好聲,也有大聲反對的聲音,這些反對者以阮元和王念孫最為激烈。劉寄認為與其讓他們在下面辯論,不如讓他們當著眾人的面論個清楚。
最先發言的是年事已高的王念孫,只聽他有些含糊不清的聲音鷹揚頓挫的說道:“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
王念孫的話引起了另一人共鳴,這人點首說道:“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
劉寄向這人看去,卻是朝中老臣秦承業,秦承業曾經是旻寧的啟蒙師傅,平日裡很少說話,今日被眾儒們推舉了出來坐鎮。
留洋派中站出一人說道:“李太白曾經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送孟浩然之廣陵〕。其中有一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大家試想一想,為何李太白站在黃鶴樓上看見遠去的船影只剩下一片孤帆,為什麼呢?”
祁雋藻引用自李白詩詞中的典故吸引了大家,平日裡誰也不曾留意這個問題,為什麼遠處的物體只能看見上面的部分。
待大家都被吸引過來,祁雋藻繼續說道:“海上航行過的人都知道,海船在遠處只是一片帆影,船身和海面都成了一線,隨著船的靠近從上自下慢慢都出現在視野裡。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地是圓的。”說到這裡祁雋藻讓人滾出早已經準備好的一個齊腰高的石球,他在石球頂上放上兩個小船模型講解道:“圓球上的兩點間具有一個弧度,正是這個弧度擋住了人們的視線,使遠處的東西只能看到頂部。”
祁雋藻的聲音剛落,人群中有人高聲叫道:“大地如果是圓的,為什麼下方的人不摔到天上去。”這人的話音一落,人群裡鬨堂大笑起來,有的人笑的前仰後合直不起腰來。
眼見場上有些混亂起來,劉寄身邊的程廷華高聲喝道:“皇上在此,不得高聲喧譁!”
被程廷華的大嗓門這麼一吆喝,人群開始安靜下來。
這翻吵鬧中祁雋藻依舊鎮定的站在那裡,狀態悠閒的旁觀著眾人。
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