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搭把手、搭把手!大海、大河,別光看著,過來,一人舉一個,站在我後面!”很快,洪濤從船艙裡抬出一個木頭箱子,包裹得挺嚴實。開啟之後,裡面是一層又一層的稻草和皮革,每層中間都夾著一片玻璃。洪濤拿起一片,塞在羅有德手裡,覺得還不夠,又把大海和大河也叫了過來,一人塞一片,然後自己也舉起一片,抬頭看著天上的太陽,開始對角度。
“這是……玻璃?”羅有德見過平板玻璃,可是這片玻璃和普通平板玻璃不一樣,它的後面塗著一層薄薄的銀箔!玻璃不是透明的,可是玻璃卻能把前面的任何東西映出來,看得羅有德直迷糊,分不清玻璃裡面的人到底是不是自己。
洪濤箱子裡裝的東西后世看來很普通,玻璃鏡子而已,二尺見方的一塊。不過放到十三世紀,連平板玻璃還沒有,更別提鏡子了。這玩意是帝國玻璃廠裡試製出來的新產品,由於工藝問題,產量還很低。這一箱玻璃鏡子,要工廠裡的工人們忙活至少二個月。
這種玻璃鏡子的製作工藝其實並不複雜,關鍵點是原材料配比想找準很麻煩,另外就是有毒性。這玩意並不是洪濤搞出來的,甚至都不是他指點的方向。
在平板玻璃造出來的時候,洪濤就和李堯夫他們說過,在玻璃一面鍍上一層薄薄的銀,就可以造出玻璃鏡子,甩銅鏡一百條街。當時他就是這麼一說,如何往玻璃上鍍銀,中學有一項實驗叫做銀鏡反應,講得很清楚。可惜那節課他不知道去哪兒野去了,根本沒上。
不過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堯夫算是真上心了,不斷進行著試驗,可惜一次都沒成功過。不管是什麼形態的銀,都無法在光滑的玻璃表面黏住。但這個孩子沒灰心,更可貴的是他並不迷信洪濤的每句話,他有腦子,也敢自己去創新。在鍍銀屢受挫折的時候,他選擇了一種更為成熟的技術,叫做錫汞齊。
啥叫錫汞齊呢?如果李堯夫不說,洪濤都不知道。這是一種很古老的合金鍍膜技術,說白了吧,就是把錫箔用液態水銀溶解,然後對金屬進行鍍膜處理。
據李堯夫說,這種技術早在唐朝就有了,大宋也有很多金銀匠會這門手藝。它最初是煉丹道士們搞出來的,當錫被水銀溶解之後,就變成了一種類似銀水的東西,被叫做藥銀。後來才被逐漸應用於磨鏡工藝、鎦金工藝,慢慢發展成了鍍銀、鍍錫工藝。不過一般都是往銅器上鍍,從來沒人試過往玻璃上弄,想試也沒原料不是。
李堯夫是第一個實驗往玻璃上弄錫汞齊的人,而且他成功了,同時也差點為成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二十多歲的年紀,頭髮就掉得稀稀落落,牙齦經常出血,面板上也有很多過敏性的紅斑。這就是獲得知識的成本,在研究這條路上,很多人都會倒下,不過他們不是白白犧牲,而是用自己的生命給後人提了個醒,此地有大坑!
有了洪濤在,李堯夫又是幸運的。當洪濤發現他的病情、又詢問了他日常接觸的物體之後,立刻就明白這個孩子是汞中毒。馬上採取了唯一可行的措施,就是讓他遠離水銀,然後用牛奶和硫酸銅溶液幫他洗腸胃,管用不管用也得試試。好在他接觸水銀蒸汽的時間還不太長,實驗室裡也是四面透風,中毒程度不是很嚴重,休息了幾個月就慢慢開始恢復了。
更幸運的是,李堯夫基本成功了,他用上百次試驗,找到了錫箔與水銀的大致比例,再由洪濤親自指導接著試驗了不到一個月,就把最合適的比例找了出來。雖然採用錫汞齊法生產的玻璃鏡子需要進行長時間溶解和乾燥,一片鏡面的生產流程要長達一個月左右,使用大量水銀還有劇毒,但世界上第一面真正的玻璃鏡子總算是誕生了,它被帝國議會命名為堯夫鏡!
“這是堯夫鏡,比銅鏡好用的多。一會兒我再和你解釋,現在先幫我弄神蹟。快點,你站在我後面,把鏡子舉高,側對著太陽,像我一樣,讓太陽光反射到碼頭上去!”洪濤沒時間和羅有德解釋這些鏡子的由來,船馬上就要到碼頭了,先裝神棍吧,下面還有上千信徒等著呢。
四個人、四面兩尺見方的鏡子,在陽光下必然是光芒萬丈。這時候的平板玻璃其實也不太平,背後的鍍膜更是厚薄不均,但效果反倒更好了,因為能更多的散射陽光。洪濤的身影在各種刺眼的光芒中就像是真的從太陽裡走了出來,放倒後世誰也蒙不了,但是放在現在,蒙這些啥也沒見過的印第安人是一蒙一個準兒!
“太陽神的光芒永遠照在虔誠的信徒身上,向神奉獻一切,才能進入沒有黑夜的神國,神啊,憐憫你的子民吧……”原本還有一些沒見過洪濤施法的人想抬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