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的優劣並不只體現在紙面資料上,採用何種戰鬥方式也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艦的能力高低。洪濤和溫小七之所以要把新戰艦設計得很單薄、火炮數量如此少,主要是和一種新式武器帶來的新式海戰模式有關。這種武器就是後裝線膛加農炮。
有了這種可以比較準確直射一千多米、炮彈重量更大、初速更高、穿透力更強的新式艦炮,弗吉尼亞級戰艦就沒必要去和敵人湊到二三百米的距離上依靠射速和射擊密度互噴了,完全可以利用射程和精準度彌補火炮數量的不足。這時候身材纖細、轉向靈活、排水量小的缺點就成了優點,依靠這些優勢,再加上頭腦清醒的指揮官,海戰就會變成另一種模式。只有自己能打敵人,敵人打不到自己。
當然了,要想把這種新式戰艦和新式艦炮造出來,也沒有說的這麼容易,其中還有很多細節問題需要解決。任何一個小問題都可能讓這種新戰艦、新艦炮的設想化為泡影,或者說勉強造出來了,但實際使用的時候根本達不到設計需求,成了名符其實的雞肋。
比如說鋼鐵結構和木質船體的防鏽問題,再比如說橫楔式炮閂的點火機構問題,還有這種新式艦炮的固定旋轉問題。
海水裡有多成分會對鋼鐵造成腐蝕,然後被腐蝕的鋼鐵就會讓和它連線的木頭也腐爛掉。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那這些新式戰艦可能造出來沒兩年就得回港大修,甚至直接報廢。雖然這種新船成本低、工期短,但也不是大風颳來的,隔兩年就造一批,成本也就不低了,工期說不定比老式戰艦還長。
在美洲號上,溫小七隻採用了隔絕的方式來防腐,簡單點說就是用瀝青和麻堵塞、覆蓋住所有金屬和海水接觸的部位。但這種方式有個問題,就是瀝青這種東西會隨著溫度而變化它的形態。到了熱帶它會變軟,到了高緯度地區它又會被凍裂。來回幾次之後,瀝青上面就會出現裂縫,也就隔絕不了海水了。
像美洲號那種探險船,本身就是個大玩具,使用頻率也不會太高,能撐上兩年不壞,回港之後還有機會修補,工作量也不是很大。但要是用這種方法來建造戰艦就有點麻煩了,戰艦需要常年在海上漂泊,不能沒事兒就回來修修。而且戰艦一造就是幾十艘甚至上百艘,要是維修週期太短,那造船廠就別幹其它活兒了,天天修船玩吧。所以還要想出其它方式來解決海水的腐蝕問題,儘可能的把維修週期延長。
用什麼方式呢?後世有專供船舶使用的防鏽漆,還有抗腐蝕能力更強的合金鋼,這些東西洪濤肯定搞不出來,連想想都是罪過。
齊祖說可以採用銅鉚釘、銅板來隔絕鋼鐵與木頭的接觸,銅的抗腐蝕能力要比鋼鐵強很多。可是齊祖不知道他這個主意非但起不到防腐效果,還會加快鋼鐵的腐蝕速度。因為不同金屬在海水中會產生原電池反應,銅和鐵如果放到一起碰到了海水,比光鋼鐵繡得還快,海水成了電解液。
但是洪濤沒有否定齊祖的提議,他有辦法避免這種原電池反應,找點鋅塊扔在鋼鐵部件旁邊,就能抵消掉海水的作用,這種犯法叫做陰極防腐。由於鋅這種金屬的元素活性比鋼鐵高,它會把海水裡的電子全消耗光,原理類似熱水器中的鎂棒,消耗自己,保護附近的其它金屬,真偉大!
金河國的冶煉技術很早就能在鉛鋅礦裡提煉鋅了,問題是隻有粗鋅,無法提純。而且鋅這種金屬目前還沒什麼用,只是在冶煉金屬鉛時捎帶手加高溫弄出來的。至於如何把鋅礦提純,洪濤還真不知道,齊祖試驗了很多年,頂多也就是把熔鍊溫度再提高,但得到的還不是相對純粹的鋅,裡面雜質很多。
現在這些灰白色的金屬塊終於有用了,不管純不純吧,畢竟它是鋅,元素活性肯定比鐵、銅要高,弄一堆鋅錠放在底艙龍骨、肋骨這些鋼鐵製品旁邊,多少也應該管點用。而且這樣做也不算浪費,海船出行為了保持重心穩定,都得帶上壓倉物,這些鋅錠還可以部分取代壓倉物用。
光有鋅錠的陰極防腐和瀝青隔絕海水的辦法,洪濤覺得還不能體現出來自己比較專業的一面。自己是學熱處理專業的,這個學科裡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防鏽處理,在這方面洪濤終於敢拍著胸脯說自己是專家了。
他的最後一招就是化學防腐。眾所周知,硫酸是強氧化劑,很多金屬遇到硫酸,表層瞬間就會被氧化,通俗的說就是被咬出一層鏽來。這層鏽學名叫氧化膜,結構緻密的氧化膜會阻止鋼鐵的內部繼續接觸水、酸等物質,等於是在鋼鐵表面形成了一層抗氧化保護膜。用硫酸酸洗某些金屬生成氧化膜增加抗氧化能力的方法,叫做金屬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