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自己的領地了。對了,你這個當爹的怎麼不問問你兩個兒子的情況,他們倆已經當國王了,而且安排好了順序,哥哥先當一年的,然後弟弟再當一年的,第三年留給你這個老爹當。要不還是跟我走吧,這裡遲早會被帝國佔領,你就算有二千支槍,照樣打不過他們。那些小崽子你又不是沒接觸過,都是六親不認的主兒。”洪濤從來也沒認為麥提尼是個清廉的總督,只要他不忘記主要工作,不搞得太過頭,就是個好總督。
125章後浪推前浪
大宋朝廷此時應該已經有點後悔了,他們也沒想到這些商人會有如此大的能量,更沒想到一言不合就開打,還能用錢買來這麼多兵馬。這些事情他們以前都沒聽說過,當然也不會想到,這就是見識的問題了。
不管是什麼問題吧,事情到了這一步,連談都沒法談了,誰先服軟誰就沒底氣唄,必須要打一仗看看互相之間的力量對比,然後再琢磨談判的事情。於是從一二五一年上半年開始,南北就開始對峙,北方的朝廷玩了命的把當初北伐的軍隊往回撥,南邊的海峽公司國則是拼了老命的從海外僱傭更多的軍隊,慢慢向北擴張。一場幾萬人對幾萬人的大戰迫在眉睫,一觸即發。
這時候還有一個對戰局起決定性因素的國家卻一直沒出聲,既沒說要支援大宋朝廷,也沒說要支援海峽公司國。金河帝國從一二五零年底開始,就一直處於對外沉默狀態。
不過這種沉默只是表象,外人看不出來,但是帝國內部卻也是一片風聲鶴唳。泊蛟領導的政府不想讓帝國直接參與大宋內亂,他的意思是繼續充當調停者,逼著大宋朝廷收回那些不太靠譜的政令,然後讓商人們也退一步,大家坐在一起好好談。最終結果很可能就是自治城市再多幾個,朝廷再找個背黑鍋的,把當初撕毀約定的事情抹過去就算了。
這種思路很符合洪濤的一貫作風,文南也是這麼認為的。他覺得改變大宋不一定非要流血打仗,透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用不了幾十年,大宋朝廷就沒什麼用了。到處都自治了,大宋的政體自然就會改變,而且是和平轉變,形成一個類似聯邦的模式。到底要不要皇帝這個東西,到時候再說。
可是這種決議一出臺,立馬就引起了在野黨的不滿,他們在議會里也有議員,只不過並不佔多數,但是已經有了發言權。青年黨在議會里提出了對現任政府的不信任案,說白了就是要把泊蛟領導的政府趕下臺,提前一年半進行選舉,起因就是大宋的政局突變。
其實在大宋朝廷剛剛決定要遷都、徵調商船的時候,國防部裡就有人提出了大宋恐怕要內亂的猜測,也贏得了很多軍官的支援。
青年黨的主要力量就是政府中下層官員和大部分青年軍官,於是這件事兒就被他們提到了政府工作會議上,要求帝國政府早作準備,趁著大宋內亂的機會,一舉拿下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然後從殖民地大量調集軍隊,開始向北推進,最少也要打到長江一線,並且就此佔據不走了,和大宋朝廷劃江而治。
用他們的話說,土地這麼富饒、人民如此勤勞的地方,給大宋朝廷統治真是白瞎了,不如帝國自己管理。有了這幾千萬人民,用不了十年,從日本到馬六甲海峽西口的地盤,就都是帝國的了。再過十年,連印度半島都是帝國的。
然後大軍一路北上,直到洪皇帝說的終年積雪不化的海邊為止,什麼蒙古、大宋、高麗、真臘、日本,這片大陸和大陸下面的海洋,都將是帝國的版圖。他們要為帝國開創第二次輝煌,成績還得比開國皇帝強,因為洪皇帝從小就告訴他們,超不過老師的學生,都是笨蛋!
這種論調在帝國政府和議會中不乏支持者,誰不想在自己的參與下見證一個大帝國的興盛,這是要被寫在史書上的,金河帝國的史書!而且最重要的是,帝國皇帝也明確表態了,他也希望超過自己的老爹,當一個為帝國開疆拓土的皇帝。不希望整天被拿來和自己親爹相比,然後自行慚愧。
理想這個玩意吧,有時候會讓人充滿動力,有時候卻也讓人更加盲目。金河帝國自從三國海戰之後和平了十多年,那些二代、三代們是聽著老皇帝如何帶領十幾艘戰艦與敵人幾百艘戰艦拼殺,最終換取了和平的故事長大的。他們從小也被老師無數次的灌輸和平是靠大炮換來的思想、
現在他們覺得,帝國身邊不能總待著一個虎視眈眈的大國,這樣對帝國不安全,如果能趁著對方虛弱把這個大國吃掉,哪怕只是咬下來一大塊呢,對帝國也只有好處沒壞處。至於說大宋和帝國之間的關係,這些年輕一代根本不會去考慮,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