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的海圖,負責和西瑁洲之間運輸的也得有一份海圖;以後還得有運送貨物、巡邏的船長,他們照樣要獲得相應的海圖。雖然每份只需要謄寫出來一份兒,但這個工作量也是很大的,不光要按照比例仔細描畫,還得考慮得更全面。
其次就是新船的建造進度,這艘30米長的大帆船已經超過了洪濤的知識儲備。如果說以前那兩艘17米長帆船的建造工作他還能勉強做到心中有譜,那這艘長了一倍的新船他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邊設計一邊挑毛病一邊修改,最終造出來到底能不能符合設計初衷,他也不知道。畢竟在後世裡很少有人會建造這麼大的純木製風帆戰艦,很多資料洪濤只是在書上見過,並沒見過實物,更沒親手實踐過。
新船的船型和掠食者號、捕鯨者號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再是純V型船底,而是變成了另一種變形,上窄下寬的U型船底。這種形狀穩定性更好,裝載量也更大,不過相應的,它的吃水也更深,完全變成了深海戰艦,再也不能隨隨便便的順著海岸溜達了,一個不小心就得觸礁或者擱淺。
它的靈感來自於19世紀的歐洲風帆戰艦,洪濤覺得它是最合理、最實用的、最保險。這和什麼國家民族自尊心無關,科學就是科學,科學是不分國界的。不可能說經過了幾百年完善、實踐的歐洲風帆戰艦,就是比不上中國古代的帆船技術,原因只是因為自己是中國人,這是純粹的唯心主義。
中國帆船的技術有沒有先進的技術?這個問題要劃出一個明確的時代來討論,否則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放在16世紀之前,中國帆船確實有其獨特、先進的地方。但是放到16世紀之後,就基本沒什麼參考價值了,尤其是做為戰船的參考,可以說一無是處。
這不是故意貶低,而是可觀的評價。原因很簡單,中國在元代、明代、清代都不是一個航海國家,這些朝代對航海全是可有可無的態度,甚至很牴觸海洋。在這種心態之下,別說遠洋戰艦了,就算是民用船隻也不會有什麼發展的。可是世界並沒有等中國,歐洲國家一直都在和大海較勁兒,甚至把大海看得比陸地還重要。經過了無數次大海戰,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就體現在了他們的艦船製造技術上。
洪濤最終想要的是戰艦,能夠跨洋作戰的大型戰艦,他唯一也是必須參考借鑑的只有歐洲風帆戰艦,別無可選。其實洪濤也不是從開頭就這樣想的,他也有一點民族怨念,於是腦補了一下,既然船型要借鑑歐洲人的,那能不能把船帆換成中國特有的硬帆呢。這也不是憑空妄想,他在後世的北美海域就見過掛著現代化硬帆的帆船,效能也非常不錯,甚至比軟帆還靈活。不過他忘了其中一個關鍵問題,那些現代化硬帆不光材料是現代化的,就連操作也是透過電腦和機電系統完成,沒有這些高科技技術的輔助,現代化硬帆能不能造出來,都是個問題。
這個建議首先就被溫老大和溫老二舉雙手雙腳支援,因為他們更熟悉硬帆,於是大家忙活了五天,用鯨魚皮和鯨鬚做出了一面小型硬帆,裝在了掠食者號上進行了幾天海試,結果讓洪濤非常滿意。用硬帆代替了原來的主帆之後,掠食者號的航速提高了2節,操作難度還降低了不少,而且硬主帆也可以配合軟三角帆和球帆一起用,在沒有增加太多重量的情況下,這種硬帆和軟帆聯合的帆具,讓掠食者號變得更靈活、更快捷、更便於操作了。如果洪濤想,他甚至可以一個人駕駛著這艘17米長的帆船出航,它的效能已經快趕上後世那種利用電力驅動升降帆的玻璃鋼巡航帆船了。
對於這個試驗結果洪濤非常非常得意,或者說他很自豪。硬帆優於軟帆,從某種意義上就說明了中國人還是很聰明的嘛,咱哥們就不用你們西方人的軟帆,你能怎麼滴吧!
可是吧,科學就是科學,西方人在很早就瞭解中國硬帆了,為啥他們都不用呢?難道說他們也和洪濤一樣,是個民族主義者嗎?不是,就算有,也不會全歐洲都是。其實歐洲人是很謙虛的,他們連世仇阿拉伯人的技術都願意去主動學習,甚至偷學,沒有理由如此牴觸遠在東方、和他們毫無衝突的中國技術。之所以不學,肯定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是技術層面上的,和意識形態、民族無關。
事實給了洪濤一個大嘴巴,當更大、更高的硬帆掛上了新船的桅杆之後,他還沒升帆出航呢,就有點傻眼了。這面帆有點沉!它的重量是900多宋斤,換算成公制的話有一噸多了。為啥這麼重?因為硬帆上面和雨傘一樣,是要有帆撐固定的。十米寬、二十多米高的硬帆再用鯨鬚當帆撐顯然不成,甚至連竹子都撐不住,只能用木料,太細了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