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9部分

這裡,洪濤覺得有必要和這位手腕強硬的皇帝學一學管理國家的技術了,大宋那一套他基本搞明白了,歐洲的方式他還不太清楚,多聽聽說不定就有可以借鑑到金河灣的方法。以後金河灣體系肯定會越來越大,搞不好駐外的總督滿天飛,還靠目前這種大鍋飯的方式肯定不成,但是改成哪種、如何改變就是個大問題了。

弗雷德里希二世對管理國家有什麼秘訣嗎?反正洪濤是沒聽出來,這個皇帝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和那些王侯貴族們博弈,在自己處於弱勢時適當的降低稅收取悅他們,在自己處於優勢時再把稅收提高起來。這些能伸能縮的本事是他從小就在西西里街頭學到的,並不是可以言傳身教的知識,而是生活的閱歷和經驗。

此時的歐洲和大宋完全不是一種狀態,他們的人民多了一層宗教約束,還是很強力的約束,所以儘管剝削得比較嚴重,但並不用擔心農民起義啥的,只要小心的維繫好與領主們之間的關係,皇帝就基本完成任務了。更多的事情做為一個國王或者一個皇帝根本管不了,想管也不成,因為皇權併到不了普通百姓這一層。在老百姓眼裡,皇帝或者國王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東西,真正要直面百姓的是騎士、教士和各級領主,皇帝和他們的生活關係並不大。

在與弗雷德里希二世的詳談裡,洪濤對十三世紀歐洲地區的國家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這時候的歐洲都是農業國,大部分人都住在農村,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並不多。而且住在城裡的普通人並不值得人們尊敬,因為他們創造不出來什麼價值,連教會都把城裡人當做一種寄生蟲。

這種偏見是有理論來源的,在十一世紀左右,教會提出一種理想的社會組織結構,它把世界上的所有人分成了三種。一種叫做祈禱的人,這種人用禱詞來澤被眾生,也就是教士和主教、教皇們。一種叫做戰鬥的人,他們用軍事力量保護所有人,很明顯是指的騎士階層。還有一種人叫做勞動的人,他們用辛勤的汗水維繫所有人的生存,這就是農民了。這個年代還沒有工人的概念,在城裡住著的人既不能種地又不能放羊,只是從事一些手工業和服務業,顯然不是這三種人裡的任何一種,所以不符合教會的理念,必須被歧視。

十三世紀的農村構成方式分為三種,村莊、采邑和教區,不管在北歐、西歐合適南歐都差不多。

村莊,一般是由一群自由民和佃農自發組成的。自由民有自己的土地,不需要付租金,只要交夠教會的什一稅就可以自給自足。佃農則沒有自己的土地,他們通常都是租種貴族的土地,交完什一稅還得交地租。

采邑,貴族和佃農組成的基礎社會模組,可大可小,主要看這個貴族擁有多大的領地。采邑有的時候可能包括好幾個村莊,有時候就是一個小村子。

教區,牧師和教區居民組成的社會模組,一個教區可能同時包括幾個村莊和幾個采邑,也有可能一個教區裡只有一個采邑,一般都是比較大的采邑。

在這三種模式裡,采邑是最普遍也最重要的組織結構,可以沒有村莊、沒有教區,但不能沒有采邑。因為每個采邑裡都有很多公共設施,村莊裡一般沒有。比如說鐵匠、木匠、屠夫、麵包師和釀酒師,他們可以給所有居民提供修理農具、房屋、屠宰、製作麵包和釀酒的服務。另外采邑裡還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水源,也就是水井。這個玩意在中世紀的歐洲農村是最貴的設施,一般人挖不起,只有領主的采邑裡才會有一眼,供所有人使用。要是趕上一個大領主比較富有,那可能會有兩眼或者更多,領主使用的專門挖在城堡裡,百姓使用的在城堡外面。

在這裡有個很出乎洪濤意外的事情,就是釀酒師。中世紀的釀酒師都是女人,這個風俗是從什麼時候流傳下來的弗雷德里希二世也說不清楚。大概是在中世紀初吧,釀酒師還被稱作(brewer),但是到了中世紀的中期,尾綴就變成了ster,叫做(brewster),這個ster是女性、陰性的詞尾。

除了自由民、佃農、工匠、領主、教士之外,采邑裡還會有一些外來戶或者流民。他們全是從外地因為戰亂、疫病跑過來的,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以耕種,就一邊種地一邊給別人打長工,屬於比佃農地位還低的階層,生活最艱苦。放牛、放羊、砍柴的人一般都是這種長工,受人歧視。尤其是放羊的,由於羊會把草根啃光,所以在每個領地裡都有規定的放羊地,不許亂放羊。林地也是屬於領主的,不許放羊人隨意透過,一般由放羊人走的路被叫做manades或bacades。

很多外國電影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