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就得不到“意”。那“象”也不是產生於“意”並能說明“意”的“象”。因此,王弼認為,只有不執著於“言”,才能得“象”,只有不執著於“象”,才能得“意”。
總之,王弼的認識邏輯是:“言”生於“象”,而說明“象”;“象”生於“意”,而說明“意”。要得“意”,必須藉助“言”、“象”,但又不能執著於“言”、“象”。執著於“言”、“象”,便得不著“意”。只有不執著於“言”、“象”,才能得到“意”。既然卦意(聖人之意)可以認識,那麼世界的本體“無”也是可以認識的。因為“聖人的意”是“無”在社會方面的體現,也就是自然無為的治世之道。王弼的認識論是可知論。只是他那個認識的物件———宇宙本體是虛構的,因此,不可能對客觀世界有個正確的認識。
雖然玄影對於玄學不是很瞭解,但是對於擎宇來說,這也算是一門必修課,所以在擎宇的教導下,玄影也對於玄學有了一定的瞭解。玄學是三國、兩晉時期興起的以綜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學說為主的哲學思潮,故通常也稱之為“魏晉玄學”,即“古代玄學”。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潮的思想主流。到了現今多元化的社會,相學、星相學、靈異學、堪輿學、命理學已被玄學同化。所以現今的玄學家決不僅僅精通經卷、理論,反爾是海納百川集各家之所長。
玄學是對道家的表達。可以說玄學是道家的一種分支或改進。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言道幽深微妙。東漢末至兩晉是兩百多年的亂世,統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統儒家名教之學也開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對兩漢經學的繁瑣及三綱五常的陳詞濫調普遍感到厭倦,於是轉而尋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學論辯。
魏晉之際,玄學含義是指立言與行事兩個方面,並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遠為玄遠曠達。“玄遠”,指遠離具體事物,專門討論“超言絕象”的本體論問題。因此,浮虛、玄虛、玄遠之學可通稱之為玄學。玄學家又大多是當時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是在漢代儒學(經學)衰落的基礎上,為彌補儒學之不足而產生的;是由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而來的。
魏晉人注重《老子》、《莊子》和《易經》,稱之為“三玄”。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晉玄學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簡言之,它是在漢代儒學衰落的基礎上,為彌補儒學之不足而產生的;是由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而來的;是漢末魏初的清談直接演化的產物。
魏晉玄學指魏晉時期以老莊(或三玄)思想為骨架,從兩漢繁瑣的經學解放出來,企圖調和“自然”與“名教”的一種特定的哲學思潮。它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本末有無”問題,即用思辨的方法討論關於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的問題,也就是說它一種遠離“事物”與“事務”的形式來討論事務存在根據的本體論形而上學的問題。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企圖使中國哲學在老莊思想基礎上建構把儒道兩大家結合起來極有意義的哲學嘗試。在哲學上﹐主要以有無問題為中心﹐形成玄學上的貴無與崇有兩派。貴無派主張“以無為本”,認為萬有統一於一個共同的本體“道”或“無”,世界萬物之所以能夠存在,就是因為有這個本體,形形色色的宇宙萬物,都是這個本體的表現,即所謂“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崇有派主張“自生而必體有”,反對貴無派“以無為本”的說法,認為“有”之所以發生,並非另外有一個東西使之成為“有”,而是萬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全體看成是由萬物自身所構成的,即所謂“始生者﹐自生也”,“總混群本﹐終極之道也”。
在擎宇的講解之後,應對請王弼的提問,三個人還算應對自如,在一番審問和回答之後,王弼也放行了玄影他們一行人。
☆、截拳道
玄影他們在離開了地心四十九層以後,就來到了地心五十層,當玄影他們來到地心五十層以後,玄影他們立刻,馬上,馬不停蹄的來到了地心五十層的守護者神殿,在推開了地心神殿的石門以後,出現在玄影他們眼前的是一片祥和的住宅區,草地幽幽,藍天白雲,四周都是現代化的高階住宅,在一座大房子前,玄影他們站在花園之中,看著非常漂亮的洋房出身,玄影都要以為自己回到了現世,不過再看看四周的人,雖然都是幻化出來的,但是從他們的穿衣打扮看起來,絕對不是和玄影同一時代的人。
正當玄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