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到上海航線的飛行。從這天起,我國民航客運全部使用外國飛機的歷史結束了。在滿目瘡痍的舊中國,除了有十幾個裝置簡陋的小廠承擔飛機裝配、修理業務,幾所大學培養有限的專業人員外,根本就沒有象樣的航空工業。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把航空工業列為建設重點,撥給大量資金和裝置,抽調大批優秀幹部,使航空工業踏上了大發展的歷程。1954年我國不能製造飛機的歷史結束了,到1959年,我國又成為世界上五個能夠製造超音速飛機的國家之一。短短几年的建設,走完了國外航空工業幾十年走過的路程。然而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民用飛機開發、研製工作進展緩慢,研製出的運11和直5等飛機,只能軍民合用,從事通用飛行。而中國廣闊的客運市場和商業貨運,都被外國飛機所壟斷。改革開放後,這種局面有了明顯改觀,中國民用飛機制造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勢頭。“運七”飛機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的。我國首次研製的“運七”型客機是一種多用途的中、短程運輸機。它的翼展寬度為29。2米,機身長23。7米,停機高度為8。6米。它裝有兩臺國產2900馬力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最大載重量28噸,航速每小時478公里,可連續航行5小時47分,飛行高度達8300米。座艙採用氣密封裝置,舒適寬敞,可乘坐48至52人;如果需要,還可以快速地拆除座椅,移動隔板,改為貨機或客貨混合機型。

這是運七飛機的歷史,在幾十年前更是每個中國人的驕傲,但那是幾十年前。在幾十年後的今天,運七飛機還活躍在我們的視線中。也許普通人會覺得這是國產飛機質量的保證,可不知為什麼,總是讓人有一種鼻酸的感覺。可在軍人們的眼中,那已經不再是飛機,分明是一個步履蹣跚的老者,他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走來,不僅沒有退休,而是為了子孫後代仍然拖著老邁的身驅,迎接著風吹雨打。

軍隊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裝備,即使是這樣軍民兩用的飛機,也不是所有裝甲師都擁有的。只看那些別的部隊的人看著運七的眼神就知道了。

計程車從飛機卸了下來,不知道寵師長要玩什麼把戲的人,都紛紛腹腓不已,心說:“他在幹什麼?運一輛計程車?怎麼展現他的裝甲師能進行蛙跳戰術嗎?如果我們有運輸機,我們也做得到。”

碧葉連天的池塘裡,青蛙靈活地在荷葉上跳躍前進,捕食最心儀的獵物;層層設防的敵陣中,攻擊部隊超越前線直入腹地,奪佔一個個中心要點。兩者的“作戰機理”如出一轍。人們形象地把後者這種跳出了線性思維束縛的作戰理論稱為“蛙跳”戰術。

“蛙跳”戰術最早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太平洋戰場。眾所周知,在陸戰場為主宰的幾千年時間裡,戰爭雙方的對抗是一場“楚河”“漢界”分明的角逐。無論是攻城掠地還是摧城拔寨,在指揮員的思維裡,始終存在著一條明確的戰線。作戰雙方都立足於自我之營盤逐次推進,依法用兵。1943年的太平洋戰爭就陷入了這樣一種拉鋸狀態: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開始反攻,日軍則負隅頑抗。南太平洋上島嶼星羅棋佈,雙方逐島爭奪,戰爭異常艱難。為了加快戰爭程序,一個大膽的想法在美軍的兩大名將麥克阿瑟和尼米茲的腦海裡產生了:放棄一線平推的傳統做法,跳躍前進,越島攻擊。太平洋戰區的盟軍在他們的指揮下,兩路並進,利用海軍優勢,避開日軍的一線防禦要點,攻取其戰略縱深中守備較弱的島嶼,得手以後再以此為支撐繼續開展進攻,從而使戰爭的程序大大加快,僅用半年多時間即突破了日軍的內防圈。

二戰時的“蛙跳”戰術是以海軍為“助跳器”,主要運用於登陸作戰。二戰後,隨著空中運輸能力的提升,“蛙跳”戰術逐漸成為美軍空降作戰的主要理論。1983年舉世震驚的美軍入侵格瑞那達戰爭就是一場典型的“蛙跳”傘降作戰。美軍指揮官摒棄搶灘上陸的傳統戰法,直接依靠空降兵越過格軍的防禦陣地搶佔機場。空降兵在150米超低空跳傘,船不泊岸,兵不溼靴,在短短4天內即解除了格軍的武裝。

這樣的戰術,軍隊運輸投放能力是關鍵,特別是現代,一個衛星滿天飛,雷達星羅密佈的時代。擁有天敵的裝甲師還想在戰場上發揮作用,蛙跳戰術就變得必不可少。否則只靠裝甲師的機動力,那麼無論是導彈,還是撞上了戰鬥直升機,這個裝甲師都必將被除名。而在衛星雷達如此密佈和先進的時代,在陸地上跑的裝甲師,想不被發現都不可能。這正是快速反應部隊出現的原因之一。

有了這樣的先決條件,也難道其他人會眼熱有如老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