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乎是固定的道理。
他們沒有想到對方不願意再給,是因為他們索取過多。如果他們細水長流將可以獲得更長遠的利益。而不是隻有一次的獲得。
他們看著錢汝君,心裡就糾結起來,早知道剛才就對錢汝君好一點。
要是兩方面的關係好一點,他們該能夠得到更多的東西吧?不過現在也不能放過錢汝君。
不用男人的眼神指示,兩個婦人已經圍著錢汝君開始訴苦。
說一些家裡很貧窮,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錢汝君知道他們說的是實話,而他們夢想中的境界跟錢汝君準備要給的生活比起來,其實也不算什麼。
錢汝君知道他們畢竟有父母的名義,就算他們的兒子。也有兄弟的名意。
放著父母過著貧窮的生活,而自己卻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即使父母虐待了錢汝君,也不會進被這個社會接受。他們認為父母虐待小孩是正常的事情。
在中華文化的傳承裡,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永遠跟公平無關。
在中國的文化傳承,孝道到永遠是最高準則。
雖然在後代承認父母也可能犯錯。
但兒子女如果要實施報復,永遠會被社會指責,並且鄙棄,也不允許一個人不孝順。
這個大道理大概是上位者,為了預防被兒女鄙棄。
因為人總是會老,所以這樣的道理就被傳承接受了。併成為最重要的社會規則。
事實上,這個規則對於漢人文化的傳承,的確有非常多正面的意義。
對於眼前女人的聲音,錢汝君決定不加以理會,就算他們對於她在田地的行為有所抗議,錢汝君也準備不加理會。
在大漢時代的法律與政治,從來不是為平民而準備的,除非這個地方屬於關中長安附近,在天子能夠觀察到的地方。
那麼他們的聲音隨時會被天子體察,他們講的話才能夠發生效用。
就算錢汝君是動用他們的田地,他們去告衙門也沒有辦法發揮作用,因為錢汝君幫他們增加裝置,可沒有拿走他們一分一毫的東西,跟美國對於財產的保護比起來大漢,對於財產的保護弱了很多。
何況一般人民想要告官可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想見到縣太爺,想進衙門都必須耗費非常多的資源。
這個時代不是民風淳樸,沒有犯罪,而是縣太爺把這些有冤屈的人排除在外,想要告官,那麼他必須首先有地位。
錢汝君還真的不相信眼前的人有什麼力量能夠去告官。
最重要的是以大漢的條件來說,錢汝君做的事情根本不算是壞事,大家只會覺得他們是賺了。
何況錢汝君在名義上是他們的女兒,她做這樣的事只會得到稱讚,不會被抓起來關,何況以錢汝君的政治地位,還真的沒有人能夠把她抓起來關。
錢汝君只是不想跟他們說話,但是該做的事情,錢汝君還是會做。至於他們的心聲,錢汝君不想理會。
說起來,錢汝君替大漢的百姓感到悲哀,因為她發現種種的情況都不會對她產生危害,也就是說大漢的百姓在自我保護的能力上面實在太差,朝廷並沒有給百姓太多的權利,但是卻要他們負擔比後代百姓更大的義務。
在這種情況下,錢汝君對大漢百姓還能尋找到自己幸福,感到非常的驚訝。
或許所謂的幸福,都是透過比較得來的。
大漢的改變幾乎是慢悠悠的,不像在後世那麼急迫。
但是在大漢,很多人認為生活的改變,從餓肚子變成吃飽飯,就變成幸福人生了。
想到後世,吃飽飯,其實不見得是一個人對幸福的追求。
其實,很多人到後世還是有欠債的可能。有沒有飯吃的可能。但是要找到飯吃,也比其他時候有機會多了。
受到興奮的刺激,他們夫婦和媳婦有好一會沒有反應過來,看著運到自己身邊的穿的用的,他們興奮很多。
男人則是好奇的打量這些新式廚具。
不管是男人那邊,還是女人那邊,都有人教他們這些東西的用途。
他們學會之後,更是受不釋手。
最讓他們感到神奇的是錢汝君帶來的水泥塊。透過一種他們都瞭解不了的方法。這些水泥塊很快的被組織起來。
變成美侖美奐的中國式庭園建築。
最先清醒的是男人。
男人的理性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
就算是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