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和鄉親們相處的挺融洽,每天的日子都很充實,但他們到底放心不下北京的孩子。再說了,北京還有不少親朋好友呢,也不知道這些日子他們過得如何了。更何況其中還有不少志同道合的老朋友,這麼長時間沒有和能聊到一起的人說說話,心裡多少有些不自在。
臨走之前,徐定睿正式的擺了酒席請了生產隊長徐勝利還有族裡的幾個族老還有隔壁的趙大嬸一家。他們全家要上京,家裡別的東西都好說,還有兩座老房子呢,最起碼得拜託別人幫忙照看一下,偶爾幫忙開開門看看有沒有少東西的。雖說徐定睿挺相信他們臨河村的鄉親們的人品的,但架不住還有村子外面的人啊,誰知道會不會有樑上君子上門呢。另外還有長輩們的墳地,要是過年過節他們一家沒辦法回來,總得有人上去燒點紙錢啊。臨河村畢竟是他的根,葉落歸根,以後他總會有要回來的一天,總不至於回來找不到家了。
當然徐定睿這些拜託人的話還沒全都說出口,大家就拍著胸脯保證了。都是鄉里鄉親的,再說又不是什麼大事,能幫一把就幫一把。而且大家在心裡也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徐定睿夫妻倆進京上大學,以後出來夫妻倆都是國家包分配,抱著鐵飯碗吃皇糧的。怎麼也得比他們這些只知道在土裡刨食的泥腿子好上太多了。日後指不定有要求徐定睿夫妻倆辦事的時候。當然農家漢子不輕易求人,一個個的都撇不開面子,要是真到了開口求人的地步,那肯定是攤上什麼大事了。
見村裡說話最有用的幾個人都把自己的請求放在心上了,徐定睿這才放下心來準備去北京的事。家裡炮製的藥材是肯定要帶上的。不說拿去能賣多少錢,最起碼自家用的時候不用再到處去買了。而且他也得為村裡的鄉親們準備一些常用的方子,即使頂不了什麼用,到底是他的一番心意啊。此次進京上學,他們最起碼得有個好一陣子不能回來了,張老爺子之前就建議他們乾脆等唸完大學再回來。畢竟來回一趟幾個人的路費都是一項挺大的花費。他們到北京上學,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進項,就這麼坐吃山空的話,還是節省一點吧。賣藥材的那筆錢能不動還是能不動就不動吧家裡有兩個孩子,以後要用錢的地方多著呢。
而林強,這次也是拖兒帶女,準備全家一起進京的。林志早就託人給他安排好了工作,就是在一家醫院當雜工,就算每個月的工資不是很高,林強也已經很滿足了。他一個初中都沒畢業的鄉下人,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已經算是不錯的了。他可是聽廣播說很多下鄉的知青回到北京都不一定有活幹呢。而且林志也幫他的妻子莊慧找了個在學校食堂做活的工作。他們夫妻倆都有活幹了,他相信憑著他們夫妻倆的勤奮,家裡以後的日子就不會差。更何況林志也把他癱瘓在床的老母親孫氏的病例拿去找專家看過了,據說就算不能完全康復,最起碼不會像如今這樣還要人在家照顧。他所求並不高,只要老母親孫氏能活動稍微能自己照顧自己,就是給他們夫妻倆減輕了不少壓力。
孫氏一直覺得是自己癱瘓在床拖累了兒子一家,她常年癱瘓在床,還要吃藥,花費自然小不到哪兒去。她曾經想著乾脆死了算了,要不是顧忌她,兒子一家的日子就不會這麼難過了。在日子艱難的時候還尋死過。要不是林志當時正好有事回家,說不定她還真不在了。她一直忘不了兒子當時震驚的表情,還有跪著求她要好好活著的哀求。現在聽說自己有機會能康復,她高興的不得了,總在心裡想著以後不要給兒子拖後腿了。
林強這會兒真的挺感激林志這個好兄弟的。這麼多的事都是他一個人奔走忙碌著。而且很多事情並不是那麼輕易能辦成的,比如給他們夫妻倆找工作,比如給兩個孩子轉學。可以想見這個好兄弟為了他們家的事,肯定要求爺爺告奶奶了。他是憨厚,但並不傻,嘴上不說,心裡有數的很。不管怎麼說,好兄弟這麼盡心盡力,自己以後自然要把他當做一家人來好好待他。不然也對不起他們兄弟之間這份情誼。
林旻對養父母一家能陪著自己進京,還是很高興的。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每每想起親生父親林志,心裡總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觸。
聽說徐定睿一家要去北京唸書,並且暫時不會回來,鄉親們難免不捨。村民們自發的給徐定睿一家送去了賀儀,儘管都是些松子、木耳什麼的山貨,不一定值得了多少錢,但到底是他們的一番心意。徐定睿夫妻倆並不想要,都是一個村的,誰不知道誰家的底細啊,這些東西要是拿到鎮上去賣,怎麼也得值上一些錢,怎麼都夠買些油鹽醬醋什麼的生活用品了。可到底是鄉親們的一番心意,大家好說歹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