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5部分

曾經特意叮囑,倘或她哪日睡去後,家人們不要過於哀傷,喪事等一應事務皆要從簡。”

其實,一個女人活到蕭皇后這個份兒上,基本上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她出身名門望族,卻因出生在二月被認為不祥,小小年紀便寄養在堂叔、舅家,公主之尊卻要務農勞作;

她溫順聰慧、知書達理,一朝飛入皇宮母儀天下,富貴榮耀已極,卻又經歷亡國滅家、喪夫喪子、顛沛流離之苦;

她宛若浮萍,在外漂浮十幾載才終於返回故土,卻已物是人非,自己也已步入暮年。

可以說,蕭皇后這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她孤苦過、富貴過、哀痛過……但最後都歸於了平靜,正所謂繁華落盡,洗盡鉛華,前朝蕭皇后變成了整日含飴弄孫、醉心花草的楊家太夫人。

老人家經歷了這麼多悲歡離合,心中早已淡然如水,對於生死也早就看開了。

所以,她並不忌諱跟身邊的人討論身故之事,甚至,她還提前寫下了遺囑,將自己名下的產業,以及這些年來積攢的私房統統做了分割。

而蕭南,也得了一件。不是什麼貴重的物件兒,而是老人家臨終前最後扦插的一捧鮮花。

“這是太夫人留給夫人的,希望夫人不要過於辛勞,多留些時間給自己,切莫因為一些俗事而失了本心。”

榮娘是太夫人的貼身宮女,終身未嫁,一直陪著老人家,從突厥到長安。主僕相伴近三十年。榮娘最瞭解太夫人的心思,甚至比老人家的真正親人還要了解幾分。

她雙手捧著一個古樸精緻的獸面龍紋古銅觚走了過來,銅觚的大喇叭開口裡插著幾支含苞待放的鮮花,蕭南看得分明。那幾支花兒分別是玉蘭、海棠和牡丹。

玉蘭、海棠、牡丹,寓意‘玉堂富貴’呀。

太夫人雖然讓她淡泊些,不要總汲汲於俗物,但還是希望她能富貴滿堂呀。

眼淚無聲留下,耳邊回想起之前向太夫人討教插花技藝時,太夫人對她說的話:“如今插花,許多人講究什麼‘花九錫’,插花必用‘玉缸’‘甘泉’,其實不然。我曾聽聞南朝時的一則趣事。‘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罵,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由此聯想,是否用銅器插花效果更好呢。”

當時太夫人一邊說著。一邊取出一隻精緻的商觚,命人倒了些清泉水進去,然後將剪好的花枝一一插入商觚中,最後修出極雅緻的花型。

而那觚用來實驗的花枝,也確實如太夫人所猜測的那般,花枝上的花苞速開緩敗,盛開的花朵鮮豔明亮,足足維持了好幾日才花落。

蕭南記得很清楚。那時的太夫人見到自己的猜測沒有錯,歡喜得像個孩子,並拉著蕭南的手,一點點的教她各種扦插技巧。

彼時插花已經非常盛行,每到有名花盛開的季節,京中便會有各種各樣的插花盛會。也漸漸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插花技藝和手法。

太夫人剛才說的‘花九錫’,便是時下尊崇的一種插花程式。

‘九錫’也就是九個程式,包括:重頂幃(障風)、金錯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貯)、雕文臺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新詩(詠)。

每一步都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可以說,彼時的插花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打發休閒的遊戲,更像是一場盛宴,因為插花後還要譜曲、詠詩、謳歌,最後還有美酒相賀,至此才算盡興呢。

而楊太夫人並不拘泥於所謂的程式,她講究隨心,只要自己在插花過程中享受到了樂趣,那便是最好的插花。

她也將這種想法灌輸給了蕭南,是以蕭南插花的時候,也是很隨意,全完就是一種身心的享受。

“……喬木是個有靈性的孩子,插花一道不過是小技,不過卻能在其中感悟到不少道理,所以,阿婆希望,喬木能於閒暇之時,靜下心來,盡情享受自然之道帶來的樂趣……”

耳邊太夫人的話言猶在耳,蕭南眼中的淚水滾湧而出,她伸手接過那觚插花,滾燙的淚滴一顆顆灑落在半開的花苞上……

楊太夫人去了,楊家人嚴格按照古禮,一步步的進行著喪禮。

第三日上午,在楊家與蕭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楊太夫人的靈堂正式佈置完畢,一切喪葬物什也都準備妥當。

親眷按班次在靈堂哭靈,僧道等也都紛紛就緒,唸經的唸經、敲木魚的敲木魚,在一片香燭繚繞中,整個喪禮顯得格外肅穆、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