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愧是跳搭王。
這一次出的題目居然是:佚道、生道,天下有道,來者不距。
佚道、生道,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孟子向來表達的都是仁政愛民的思想,這句也不例外。
而天下有道,這個就更鬱悶,因為說過這句話的人可不少,老子就是說道的鼻祖,什麼道可道,天下有道的,洋洋灑灑一大篇,全是說道的。
老子: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這裡主要表達了反戰思想。
但是至聖先師孔子也說過這句話,《論語·季氏篇》孔子曰: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裡反映的是分封制被破壞,也算是側面表達禮制的崩壞。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地方涉及此句,《論語·微子篇》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這裡講的又是政治清明與否,出世入世的一些思想。
當然,考試的時候題目要出自四書,答題也要模擬聖人言,引經據典也限於四書五經,道德經非儒家經典,自然要被排除在外,就跟老子沒關係了。還有一個原因,老子的道,比孔子的道層次又要大得多,並非僅僅王道、君臣道。
最後一句,來著不距,《孟子·盡心》下“夫予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有人懷疑孟子的隨從偷盜鞋子,孟子反問:你認為他們來這裡是為了偷鞋子?我辦學,只為傳授學問,走的不留,來的不拒,抱著學習心態來的,我都欣然接受。不過在這個題目裡,只怕與孟子原文關係不大,單單就是為了用這句往者不追、來著不距,用來承接前面的天下之道有關的政策或者是人才。
林重陽看完題目,腦子裡已經把出處列出來,心裡直罵程知府變態。就算吐槽,卻也不能說程知府割裂經義,譁眾取寵,畢竟人家這題目看起來還真是意思完整,互相有情有義!
怪不得沈之儀說他是跳搭知府,這豈知是跳,簡直是蹦高高地跳!從論語蹦到孟子,你怎麼不上天!
然後他繼續看林大秀的文章,心裡讚了一聲,怪不得累得暈倒,原來真是有原因的。
要是水平一般的人看林大秀那篇文章,絕對會拍案稱奇,連叫錦繡文章!那絕對是字字珠璣,花團錦繡,華麗非凡。
然,一句話也看不懂。
哈哈哈哈。
如果水平到位的人看就會譏諷堆砌華麗辭藻,失之真誠。
但是也不能說人家言之無物,因為林大秀的文章緊扣題目,破題、承題,言之有物,並沒有跑題。
他至少已經看明白題目,然後破題雖然不是自己想的,卻也將幾個加以糅雜,提煉出自己的破題來。
至少中心思想是在理的!
林重陽覺得林大秀真適合去現代做一個好學生,這概括歸納中心思想的精髓,他已經全然領悟到了。
林重陽本就打算著就算他爹自己考不中,但如果會了這個,背的書就是活的,而不僅僅是記住。
然後等著碰題,碰到了就中碰不到就來年再說。
林大秀已經充分發揮碰題的最高境界,碰不上也讓他們碰上。
洋洋灑灑千言,好一片錦繡文章!
看了林大秀的再看戴敏輝的,林重陽覺得辣眼睛。
戴敏輝也是用的這個辦法,肚子裡的文章也算有點數量,可是……為什麼讓人覺得驢唇不對馬嘴,拉郎配亂點鴛鴦譜?
雖然是同一個方法,林大秀的文章可以說是一輛車的高配,戴敏輝的就是隻有四個輪子……
李增仁更是,自己都不記得寫了什麼東西,那估計是絕對陪練的。
看著林大秀這文章,林重陽心裡道:必然是要中的,若是不中,自己再也不猜題!
就算名次不會前二十,也不至於後二十去。
不過院試還是算了,他總覺得林大秀這孩子真可憐,這麼個考法,真的要烤乾的。
畢竟書讀得還不夠多啊!
他打定主意,如果林大秀過了府試成為童生就好了,院試後年再試試即可。
很快林毓堂和林中達帶了子弟前來,紛紛關心林大秀。
林重陽怕他爹難堪,就替他爹應付說沒事,又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