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出人意料,一夜之間出現好幾個相似的聯動貼《生活在宋朝的體驗》、《我在秦朝是怎麼生存的》……,可惜這些帖子差不多照搬網上的文獻,絲毫沒有聲聲慢身如其境的體驗,反過來倒為《唐朝》帖子增加熱度,其中就有李時,他是一名歷史系學生,本科學的西方歷史,但對華國特別是盛唐的歷史十分感興趣,無所事事時也會逛一逛海角論壇,看到這個熱帖標題,他來了興趣。

這位樓主所說的許多細節沒有出現在史書上,但按照他所學過的歷史稍微腦補一下,就會發現樓主說的基本上有所根據,她隨口說了句邢窯瓷器的花瓶名字,儘管沒在網上找到,李時卻在圖書館裡尋找西安附近地方誌時留意過,有一個小村建造邢窯,出產的正是類似的花瓶模樣。這本地方誌只在他們學校圖書館有,憑藉書證登記後才能借走,他看到這條線索猛地回想起來,線上詢問圖書管理員關於這本書的訂閱記錄——最近三年,只有他一人借過。

諸如此類的細節比比皆是,樓主說有一年大旱,她住在自家莊園裡,農人們要到山上挑水,十分辛苦,李時注意到那座山的名字,正好有個老同學住在西安那邊,將信將疑地打電話問起,對方竟然說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輩,山裡的確有口井,十幾年來水位下移,早已經不出水了,這事也是聽老人說的,他並沒有在意,李時問起想了半天才想起來,至於還有誰知道,對方肯定地說,“村裡的老人們或許瞭解。”

難道樓主住在西安?這也不是沒可能,可是調查那麼多文獻資料,就是為了到海角論壇炫耀一下?

李時總覺得奇奇怪怪。

向他這樣的歷史專業人士並不少,他們或多或少按照自己的知識儲備解讀這個帖子,詫異地發現樓主說的大多都是有所依據的,哪怕沒有文獻資料證明的部分,也沒有文獻資料可以反駁,混跡在海角論壇的歷史專業人士不少,他們好奇心一起,開新樓逐字逐句地為樓主的話找文獻資料佐證,一連開了好幾個聯動貼,險些驚呆圍觀群眾。

[有必要嗎?]大家哭笑不得,[當看個樂子不行嗎?]

[老實說,你們是不是有點認真過頭了?]

[等等,你們的意思是,樓主說的都是真的?我還以為是她在史料基礎上編造的!]

[這得查多少文獻啊,我去,東南西北的文獻資料都有,還有村裡的地方誌,島國的博物館圖錄,論文,考古資料……我驚呆了。]

[有很多文獻都是不外傳借不到的,問題來了,樓主怎麼找到的?細思極恐Σ(゜゜)]

[細思極恐Σ(゜゜)+1]

[港真,這不會是個騙局吧?從頭到尾都透著一股詭異的氣息。]

然而,林聲晚關掉電腦後繼續做作業,絲毫沒有察覺到論壇的驚濤駭浪。

第二天當她登陸論壇,簡直目瞪口呆。

※、22。《清平調》

林聲晚萬萬沒想到; 自己一個普普通通的帖子,居然能蓋上那麼多層樓; 甚至整個海角雜談板塊首頁都被相關的帖子所佔據; 此外; 還不斷有人站短她; 其中好幾家專賣唐制漢服、珠釵髮簪的淘寶店甚至想出錢讓她打廣告——這走勢不對啊!

盯著電腦螢幕發了會兒呆; 她果斷地關上海角論壇; 打算等網友們冷靜下來再出現; 隨後開啟a站; 研究一番錄音軟體和音樂專欄; 她纏上古箏假甲; 試彈一曲; 練練手感,發到網上的第一首詩歌她不打算出風頭,所以選的一首現成的《清平調》。

李白的清平調是七言樂府詩歌,儘管詞不一樣,但曲調固定; 她用自己的話——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中古漢語念一遍; 不禁感嘆這位大詩人的才氣; 林聲晚關緊房門和窗戶,坐到古箏前; 指尖輕動; 樂聲如流水般潺潺動人。

她試唱幾遍; 找到感覺後用昨天買的麥克風錄下; 連線錄了三次,得到三個有著細微差別的版本。如此她還不太滿意,打電話請陶淺幫忙找人做後期,報酬好商量,並將一個最滿意的母帶用郵箱傳送過去。

陶淺收到郵件後,不禁好奇地下載附件點開,音質不太好,應該不是在專業錄音棚裡錄的,然而古箏的曲調她卻從沒聽過——難道是自己寫的?——而聽到歌聲,她眨眨眼睛,有些困惑。

這是哪一省的方言?

她又讀一遍郵件內容,林聲晚說的很清楚,這首歌是李白的《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那首,陶淺不禁樂了,你家《清平調》長這樣?

笑歸笑,答應人家的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