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太子對他一如既往的親近,人也越來越懂事越來越聰慧,凌蔚心中的自豪是與日增長,哪還提什麼疏遠。
這不,太子一訴苦,凌蔚就琢磨著,能不能在力所能及,又不威脅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來幫幫忙。
.......................................
黎膺這段時間一直在兵營,對凌蔚的事不是很瞭解。
在凌蔚解釋了他這段時間的所作所為之後,他首先對凌蔚“威脅”當地豪強的行為表示認可,然後就開始思考凌蔚幫太子小忙的行為。
凌蔚這忙,幫的很委婉。至少從目前來看,是看不出和太子有什麼關係的。
前面說了,這勸諫最厲害言辭最激烈的國子監司業鄭博,正好是凌蔚老師趙昭的副手。凌蔚作為趙昭的關門弟子,自然和鄭博也有往來。
凌蔚曾經向鄭博討教過學問,也被鄭博讚揚過。總的說來,鄭博跟凌蔚的關係還不錯,特使凌蔚分家出來後,第一波向凌蔚送賀禮的人家之一。
因此凌蔚以不願意耽誤學業為由,繼續往京中送書信,討論學問、見聞、疑惑,都是不會讓人懷疑什麼的。
凌蔚除了向鄭博寫信,他老師趙昭,以及其他幾位有學之士,他都有寫信。
當然,因為黎隸選的東宮輔臣都是頂尖的大學問家,自然這些人都囊括在內。
凌蔚現在寫的問題,是史書上的一些見聞,再結合社會上見到的一些事,裝作自己涉世未深,來向那些大學問人討教。
凌蔚寫了歷史上關於勸諫的一些例子,比如《韓非子·喻老》裡關於“一飛沖天”的故事等,史書上很著名的機智勸誡的例子,然後又結合了史書上一些很著名的“死諫”的例子,提出疑問。歷史中,死諫並怒罵的沒有一個成功,機智勸說的基本上都成功。面對的君主當時可能都是昏君暴君,但結果完全不同。這是君王的問題還是勸誡方法的問題?
凌蔚還問,換位思考,若是他被一個人天天責罵,即使知道自己有錯,也會產生逆反心理;但若有人好言相勸,即使他覺得自己沒錯,也會考慮一下是否有不妥。君王也是人,人無完人,不然連曾子都要“三省吾身”,何況普通人?既然聖人都不完美,怎麼能要求君王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