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轎,到巡撫衙門和各位同考官們參加入簾儀式,方長庚作為主考官,將任命的聖旨宣讀了一遍,講了幾句官話,然後象徵性地坐了一會兒,一行人便出了衙門,儀仗浩浩蕩蕩地向貢院進發。
到了地點,方長庚等人穿過位於貢院中軸線的明遠樓,往北就是所謂“外簾”所在的地方,即至公堂。
除了主考官和閱卷官,其餘負責受卷、彌封、謄錄、對讀以及監臨、提調等得官員都叫做外簾官,至公堂就是外簾官辦公的地方。
再往北走,就是貢院最深處的內簾,也是方長庚等人辦公處所,方長庚便住在聚奎堂。
安頓下來以後,方長庚心裡說不上輕鬆,因為考生們考完以後就是他們這些閱卷官的戰場。
一場鄉試無形之中決定了多少人的命運,而他便是將他們命運握在手裡的人,其中的壓力不可謂不大。
不過到了印發試卷那一天,也就是鄉試開考前一天,方長庚還是忍不住暗爽——真正的考驗根本不是科舉,這不過是一個開始而已,做官可不比考試輕鬆,一步走錯搭上的是身家性命。對方長庚而言,上任幾年來,只有此時此刻他才有將權力握在手中的實感,不得不說確實令人身心愉悅,一旦習慣了這種感覺,再回到以前就很難了。
方長庚心裡敲響了警鐘,他希望權力能讓他有自由不做什麼,卻不想用權力來控制他人,以後還得時刻這麼提醒自己才行。
八月初九,貢院終於開考。
第131章
包括方長庚在內的內簾官們是不能隨意走動的; 是以都十分聽話地待在該待的地方; 等第一場考試結束。
方長庚簡直要閒出屁來,竟然無聊到拿自己和餘覺殊出的卷子埋頭做了起來; 滿滿的新鮮感。
第一場考的是《四書》文三題,以及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其中還有預設的規定; 即《四書》中的《論語》和《孟子》是必出的,《大學》和《中庸》則選其一。第二場則考經文,五經各出一題。至於第三場,自然就是策問了。
鄉試是每隔三年的國家頭等大事; 今年是皇帝即位二十五年首次開恩科; 普天同慶; 但出題依舊必須嚴格按照規定來,更不能出現題目中有錯別字之類的錯誤。
掄才大典無小事,如果考官出的題裡有錯別字; 朝廷顏面盡失還是小事,考生們一旦對朝廷公信力的信賴產生動搖,才是最嚴重的後果。
試問如果考官的水平比考生還差; 誰還能相信這個考試的結果是公平的呢?
所以方長庚和餘覺殊重複檢查了無數遍,雖然能確定不會出問題,但此時此刻心情還是有點忐忑。
除了試題,兩人作為考官還需要列出一份供閱卷官參考的答案,這份答案立意需明確,不能模稜兩可造成歧義; 最要緊的是它得是正確的。
這地方由兩人全權負責,但他們只是簡略地把要點作於紙上,批卷時若是同考官認為某個答案也對,也可以將這份卷子“薦”上來,讓方長庚和餘覺殊批閱。
此時方長庚重新做了一遍,發現換了個身份做題目,和當初作為考生時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思路一直十分順暢,好像高中生做初中題似的。
然而這本就是他們自己出的,不會做才怪了,但對此時此刻在號舍奮筆疾書的考生們而言可未必那麼容易了。
三天的時間對考生們而言想必過得又快又難熬,最後連方長庚也心神不寧起來,不時地透過窗戶看著遠處分佈兩側猶如一對巨大翅膀的號舍,除了飯點時上空會有嫋嫋升起的炊煙,其餘時候則沒有任何動靜。
直到天黑前最後一批考生出貢院,第一場鄉試終於結束了。’
經過彌封、謄寫的卷子率先隨機送到各位同考官的屋子,一共是兩千份,他們需要在九月中旬前確定所有人的名次,時間緊張,每位同考官一刻也不敢耽擱,立即用他們專用的藍色筆開始批卷。
第132章 出發
等到第二場放完最後一牌,又有一批卷子經過謄寫後由內收掌官按第一場的抽籤結果分到各位房官那裡; 一點錯都沒出。
如此過了五天; 方長庚和餘覺殊分別收到了同考官薦上來的第一場的卷子。
因為閱卷時間太緊; 後面兩場的卷子往往來不及細看; 所以第一場的成績最為閱卷官們所看重; 方長庚和餘覺殊先分別選出自己認為好的,最後一同確定頭場的頭名,這樣一來,這位頭名只要在接下來兩場中表現得不太差,就能上榜,至於能不能得解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