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而且高齡中進士十分受人尊敬,也能讓他們一了畢生心願。
但這些只是少數。
幾十年苦讀一朝飛昇,新科進士們此時正是滿腔熱血,急欲一展宏圖的時候,最好當然是留在京城,將來才有更多機會成為大浪淘沙之後的一顆金子。
可惜不是誰都有這個機會的。
除了三鼎甲可以立即入駐翰林院,其餘人都要再過一道關卡,即朝考。
成績分三等,一等三十七人為庶吉士,與三鼎甲一樣入翰林學習三年,由教習人員悉心培養,鑽研文史經籍,同時觀政於諸司,學習如何處理政務,與三鼎甲的任務差不多。三年以後散館考核透過就能升任翰林編修或檢討,差一點兒的也能當個言官——給事中或御史,其餘派到各地做知縣或任其他同品級官,好好幹前方仍是一條康莊大道。
二等共一百名,一般是派到六部,大理寺,通政司以及其他重要衙門觀政,打打下手跑跑腿,等有官位出缺則補上,也可以到外省任官,如果能在京中打通關係,將來成為衙門的一把手二把手,也算得意。
至於剩下的三等一百六十人,就只能離京到各省去觀政,如果有縣令空缺則補上。但幾乎可以確定,這部分人今後升遷空間十分狹窄,到知府就頂天了,回京更是想都不要想。
一般來說,一等成績考生基本與二甲進士的名單重合,三甲的同志們還可以努力努力,考個二等爭取進入京官圈,憑藉堅強的意志走上人生巔峰。
第109章 翰林院
所以在還未定下出路的這段時間; 新進士們四處奔波; 以求能得到一些官員的賞識; 同時準備並參加朝考。
不過方長庚只要去吏部註冊; 之後去翰林院報個道,然後就可以開始正式上班了。
從顧尚仁口中; 方長庚得知一般來說他今後會走的道路。如果前幾年在翰林院不出什麼錯; 接下來幾年多半是在翰林院和詹事府這些地方輪流任職,每完成一部典籍的修訂還能再升一級,其間派任到各地做考差,可以積累一波人脈,收一群門生,夯實和穩定在朝中的根基。這之後或許派至各地做官曆練; 也可能留在中央; 穩紮穩打,到四五十歲時就有希望到六部擔任侍郎或是尚書; 最後入閣拜相。
這是比較理想的軌跡; 但人各有命; 誰也不能保證這漫長的幾十年裡不出任何錯,不被捲入官場風雲,順利從翰林院畢業。
不管如何,翰林中人被稱為天子近臣; 即便被稱為“清水衙門”; 還是有人打破腦袋想進來。
結束所有儀式第三天; 方長庚大清早就到了吏部門口; 等了半天也沒見宣子昂的身影。他有些奇怪,兩人明明說好這個時辰碰面,以宣子昂的為人不應該失約啊?
“晦之!”
方長庚一回頭,原來是馮廷書。
“原來你這麼早就到了。”馮廷書笑著走過來,一身普通的青色官服也被他穿得器宇軒昂。
馮廷書五官稱不上出色,但一看就是從小養尊處優,沒遇到過什麼苦難的世家公子,而且一臉聰明相,有時候看人不免帶著一些輕蔑,倒也不是故意的。
有些自尊心強的人在這樣的目光下可能會覺得被冒犯,但方長庚卻不怎麼放在心上,預設他這種輕蔑不是對著自己的,還是別自己對號入座比較好。
總體這幾天相處下來,馮廷書不算一個惹人討厭的人,行事也磊落,方長庚覺得這樣就可以了。
“也不算很早,只是不知道伯玉兄怎麼還沒來,再晚尚書大人恐怕要怪罪下來了。”方長庚苦笑一聲,這時候最忌諱讓人覺得他們驕傲自滿,被奉承地飄飄然了,所以禮數一定要做滿,也不知宣子昂哪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竟然連這麼重要的註冊都遲了。
馮廷書是福建人,雖然出身好,但在京中並沒什麼根基,自然不比方長庚知道更多,只搖搖頭道:“這個我就不清楚了,不如我們先進去,在尚書面前替伯玉兄尋個理由遮掩過去。”
也只能這樣了。
方長庚和馮廷書從大門進去,接連穿過兩重門,到了署堂,不料吏部尚書並不在,是一位年約四五十歲的吏部左侍郎接待他們。
“侍郎大人,宣子昂一早身體不適,恐怕來不了了,可否讓我們替他註冊,下午直接去翰林院報道。”
方長庚懇切道,沒看到吏部左侍郎正一臉古怪地看著他。
過了一會兒他才解釋:“……你們兩個不用等這位新科狀元了,下午就去翰林院報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