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不成,幼主難扶,沒了太子,盛家皇朝必然風雨飄搖。屆時大廈若是傾覆,咱們這些與國同休的勳貴難道還能有活路嗎?”
“這,當不至於。聖上子嗣綿盛,縱無東宮太孫,也不虞後繼人選,再說,內閣與五軍都督府皆在,他們豈會令事情發展到那等程度。”
“內閣?祖父該是忘了,江南這些士族已經延續千百年,熬過了一代代皇朝,他們什麼時候在意過龍椅上坐著誰了,只要世家不滅,富貴不消,他們可沒有忠貞這一說。”
前朝末年,關北異族入侵,適逢天災不斷,朝廷又是幼主當朝,外戚專權,當時江南士族可是屁都沒放,乾淨利落的回防故土。
等到天下大亂,各地揭竿而起,太祖於各路人馬中殺出一條血路的時候,這些人又背棄舊主,獻出逃難的前朝遺孤,嘴臉之難看,至今為武勳所不齒。
“我讀的是聖賢書,修的是聖賢道,這江山黎民他們不在乎我在乎,不管聖上與蕭家舊人之間是什麼結局,我絕不會讓太子夭折在這場動亂裡。”
“孫兒要造一個太平盛世,不管太子是非明主,他都是最合適的人選。誰敢動他,孫兒必不能容!”
這番大逆不道之語出自自家愛孫之口,讓老侯爺目瞪口呆之餘,心裡一陣陣激盪。
“你,你就自忖把控的了太子嗎,功高蓋主,你難道還想重蹈定遠侯的覆轍嗎?”
“蕭家之前鑑孫兒時時警戒在心,君若無情我便休,孫兒可從不是什麼愚忠之輩。”
這句話蘊含的深意把老侯爺心肝嚇得一顫,一股寒氣打腳底湧上腦門,一手指著愛孫,抖得什麼話都講不出來。
趙秉安恍若未見,轉頭瞥向窗外層層樓閣,一如瞭望整座京師。
“太子身邊現如今還有舊東宮黨圍繞,他未到山窮水盡之時,孫兒不會貼上去的。京郊駐軍這邊,看來要多花些心思了,可惜陸冉去了北疆,姐夫又無統帥之才,縱使兵馬遊說入手也難發揮平常戰力啊……”
“祖父,您可否援助孫兒?”
“趙氏早從軍團脫身,分家那兩個小子是唯剩的帶兵人選,你可擇一任用。”老侯爺覺得自己好像幹了一件錯事,他怎麼誤打誤撞將孫子的野心給無限放大了,這難料禍福啊。
趙秉安搖搖頭,並不滿足。河北分家之人原就是他的死忠,有無老爺子開口,他都能調動得了,而且那兩個人在兵馬司磨合的很好,是趙秉安留給家人的護身符,不到迫不得已不能擅動。
“佑叔久歷疆場,閱歷豐富,孫兒想請他到身邊指點。”
“秉安,你可知自己在說什麼?”趙佑是鐵衛統領,他的主子必是永安侯府下任家主,以往秉安對他避之不及,現如今這態度,是有意……
趙秉安能走到今天這步,沒少佔用永安侯府的資源,不管他承不承認,生而為趙家子孫是他擺脫不了的宿命,在這個世道,朝上朝下都是獨木難支,他要成就一番大業,自然需要許多人竭力相助,而同脈所出的族人天然就比其他人靠得住。
他需要集闔族之力來實現自己的抱負,至於長房大兄,爵位他不會染指,但家主之位他們兄弟之間也早就預設了不是嗎。
“求祖父助我!”
府外喜聲沸天,通報的下人已經跪在華廈外面候著了。老爺子望著眼前清俊朗逸的青年,霎時覺出遲暮之感。
罷了,當初既將暗令相授,打的不就是這般主意嗎,秉安外進,秉宣守成,趙氏文武兼濟,權赫朝野。
秉安到底不是孟璋,斬斷了最後一絲柔弱的孩子該當能成為傲視九霄的雄鷹吧……
“曉得了,人給你,兵也給你,記著不要將祖宗幾代打下來的基業賭沒了就好。”
“孫兒必不會辜負祖父的期望,我趙氏一定會成為大朔最煊赫的家族,世代罔替,綿延不絕!”
拱手退出書房,趙秉安朝侍立在門外的老管家點了點頭,便大步流星,朝著府門而去。
趙忠從門縫裡瞥過平和安靜氣勢漸松的老主子,心裡既唏噓又感懷,這侯府的擔子終於能卸下了,主子鎖了自己五十多年到今天終於能喘口氣了。
往後的路就該他們年輕人自己去折騰嘍……
侯府上對喜報早有準備,整籮筐的銅線往外撒,喜得看熱鬧的百姓們好話不斷。
冼馬巷的街鄰對趙家這檔子事早就麻木了,從縣試到會試,喜酒喝的他們都快吐了。趙家的親故們都笑談,這幾年往永安侯府去的人情這輩子估計都收不回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