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武平宇內,幾乎是把成勢的門閥世姓都犁了一遍。自此,士族元氣大傷,百年內再無與中樞抗衡的可能。
奮武三年,由兵部尚書董臻進言,賜攝政王魏公國,封邑八萬戶,趙氏晉身王族。
時年,魏王為其嫡長子趙鳳舉請封世子,並安排其於京畿大婚。同月,封其侄兒趙長鳴為驃騎大將軍,執掌北疆連黑雲在內的十六萬鐵血精銳。
奮武四年,內閣首輔顧椿病逝,董臻得位,寒門直上九霄。
舉朝皆知,世子母家孃舅死於董臻之手,二人結怨久矣,更為微妙的是世子一直對魏王對士族的高壓政策抱有微詞,這也是魏王對長子態度平平,甚至將其常年遠黜蘇南的原因。
魏王重嫡重長,世子地位本該穩如泰山,可中樞有董臻這位元輔作梗,四公子與五公子又都是天賦異稟、驚才絕豔之輩,世子的處境可說是腹背受敵。
而在這種情況下,中南境六省的人心反倒擰成了一股繩,使得世子即使久離京城,聲勢仍舊不下於人。
奮武七年,魏王嫡長孫於松州降生,世子終得歸朝。
奮武八年,世子妃孟氏為世子納宗室女萊陽郡主為側妃,魏王欣然。
在這之後的兩年時間內,魏王終將政和新法推行至大朔境內的的每一處鄉縣,朝廷重編戶籍,規劃田畝,百姓修養生息,人丁繁茂,盛世之兆已顯。
奮武十一年入夏,京都爆發時疫,聖母皇太后染疾暴斃,少帝出痘瀕死,魏王為維繫國祚傳承,再三思慮後決意放出沉都廢皇叔,然廬陵王狼子野心,入宮深夜糾結太皇太后寢宮內侍,火焚重輝殿,與置身其中的哀帝、魏王共赴九泉,自此,盛氏最後一縷血脈斷盡,社稷終歸趙氏。
時年趙鳳舉在滿朝文武的推舉下登基稱帝,改國號魏,開元澤民。
第313章 番外——“褒獎”
新朝雖是初立,但朝野民間早有預兆; 任誰對趙氏得天下都不敢妄言。一來; 民心向魏; 先王在世之時; 苦官肥民,世所未有,天下黎庶無不感念;二來,盛氏腐朽潰爛積重難返,神惠哀三皇失權,兼之宗室凋零,外戚叢生; 那天授的皇權早就搖搖欲墜; 國祚旁移; 實乃意料中事。
只是,先王之死,過分蹊蹺,哪怕魏帝登位已三年; 士林中仍有不少竊竊私語。
畢竟; 前朝廬陵王不過一屆手無縛雞之力的殘廢,怎麼可能在戒備森嚴的皇宮大內行刺魏王,而且竟讓其得了手,順帶還燒死了魏帝即位的最後一塊礙腳石——幼哀帝!
這裡面絕對藏著一場巨大的陰謀,而幕後黑手則隱隱指向宮中的那位最大贏家。
閒言者最喜這種不戳破的隱晦,私下裡你知我知; 偏偏不知當事者有苦說不出。
魏王是真的死了嗎?這個問題,可以跟剛從鐘山連滾帶爬逃出來的董首輔與定國公好好說道。
他們當初一念之差沒弄死盛元恪小兒,結果今日差點命喪其手。也不知“先王”搞什麼把戲,竟把前朝餘孽堂而皇之的養在身邊,或許那場大火是真得把他老人家燒糊塗了,要不然怎麼行事愈發荒誕!
盛元恪十分不忿,連回到水榭時都是垂頭喪腦,若非董、陸兩個老匹夫欺他腿腳不便,一撩袍子撒腿就跑,他今日非得把那兩個老賊的首級給擰下來,當夜壺使!
一跛一跛的往裡走,沒過半刻鐘,盛元恪就瞧見湖中亭,全副武裝的蓑衣人迅疾起身,抓起魚竿往身側猛甩,結果,一杆水全濺在了他那憨傻侄兒身上。
年初剛散角束髮的小子顯然沒覺得有什麼不妥,樂滋滋的徒手去撿那一條巴掌大的小魚條,嘴裡還唸唸有詞:“師祖好厲害!”
他孃的好氣呦!
“重歡,你個死人木頭,活該長成麻子臉!”
怎麼說也是當過十年皇帝的人,他孃的竟比外頭那些亂臣賊子還諂媚,盛元恪不知道他那早死的皇兄要是泉下有知會不會氣昏過去,但他看了這麼多年還是覺得牙根癢癢,飯前好想再揍一頓!
早該下葬在沉都的哀帝現在已經漸漸長開了,眉眼間像極了他的父皇,憑這一點,哪怕魏帝看他十分不順眼,也還是默許其在夢園滯留,甚至礙於先王特詔,這位還可化名趙重歡在山外行走。
“師祖……”
重歡自幼養於姚氏膝下,耳濡目染,對權利從不熱衷,他好工鳥,喜詩文,若非師祖執意帶他死遁,他都想禪位於魏世子,封爵圈禁,榮華贍養,這對他而言本就是一條好出路。
少年捧著魚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