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禮一百廿;食品,個數“六十四”,即包頭六十四對、油包六十四隻、麻兵六十四隻等,尚有老酒二石至八石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稱。
定親後,南方將上述禮品用槓箱抬到女方家。女方回禮多為金團、油包及規律自做的繡品。定親憑證,男方送“過書”,俗稱“紅綠書紙”,女方送“回帖”認可,俗稱“文定”。繼文定後擇吉迎娶,由擇日店揀“好日”的日子。
親友送禮,婚禮多是現金,或是喜幛、喜軸,並書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禮多為繡花和綢緞被面、被頭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早生貴子”意。
古時有媒人首次進門不能喝茶的習俗,謂“媒不飲茶”,說喝茶後要衝淡婚事。又稱媒人為“媒百櫥”,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謝媒酒”,但婚後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調解責任。
最後是成親。
請吃酒。迎親的日子叫“好日”。俗諺“請吃酒,掗拜生”,好日錢新郎拿著紅紙“知單”請長輩親友吃喜酒,長輩要在自己姓名下些個“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習俗,雙方父母親請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蓮子,討“五子登科”彩頭。好日前三五天,南方送女方“轎前擔”,一般為鵝兩隻、肉一方、魚兩尾等。
看嫁資。男方去女方家搬嫁資(嫁妝),女方置嫁妝於廳堂,讓人觀看,稱“看嫁資”。器物披上紅色彩線,衣服等燻以檀香,箱底放數枚銀子,俗稱“壓箱錢”。嫁資搬到男方,亦陳列於廳堂供人觀看,亦叫“看嫁資”。由阿婆取女方鑰匙包,取鑰開箱,俗稱“掏箱”。
安床伴郎。迎親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婦女,取二十四雙筷子系扎紅線,安放新郎席子下,稱“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裡,由一位父母雙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於床的裡邊,稱“伴郎”。晚上要給這個小儇吃包子、花生、雞蛋,寓“包生兒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離開時,要給紅包,俗稱“挈出尿瓶”。
享先。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貰器店貰得花轎和婚禮器物,掛燈結綵,以上等筵席款待賀客,稱“細便飯”。好日五更時辰,男家以全副豬羊或五牲福禮及果品,在廳堂前供祭“天地君師親”,俗稱“享先”。早餐興吃“享先湯果”。
坐花轎。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鑾駕待遇,鳳冠霞帔,並坐花轎。花轎,俗稱“大紅花轎”,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坐花轎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迎親日,花轎出門,以淨茶、四色糕點供“轎神”。放炮仗,大紅燈籠開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家迎親,以喜娘為使者,持名帖前往。
開面。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紗線為新娘家絞去臉上汗毛,俗稱“開面”。花轎臨門,女家放炮仗迎轎,旋即虛掩大門“攔轎”,待塞入紅包後始開。花轎停放須轎門朝外,女家有人燃著紅燭、持著鏡子,向轎內照一下,謂驅逐匿藏轎內的冤鬼,稱“搜轎”。女家中午為正席酒,俗稱“開面酒”,亦叫“起嫁酒”。
上轎。新娘上轎前,經男方喜娘三次催妝,佯作不願出嫁,懶於梳妝(當然也有封建婚姻確實不願者),而後坐娘腿上,娘為女兒喂上轎飯,寓意不要忘記哺育之恩。較異習俗有三:其一,“哭上轎”。女兒上轎,母親哭送,哭詞多為祝頌、叮囑話,有:“囡啊囡,儂抬得去呵,烘烘響啊!儂獨自去呵,領一潮來啊!”“儂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飯吃”等,新娘動了感情含淚惜別。其二,“抱上轎”。新娘由兄長抱上轎,進轎坐定後,臀部不可隨便移動,寓平安穩當意。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隻焚著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轎的後轎槓上擱系一條席子,俗稱“轎內火熜,轎後席子”。起轎時,女家放炮仗,並用茶葉、米粒撒轎頂。新娘兄弟隨轎行,謂之“送轎”。城區抬花轎要繞至千歲坊或三法卿(地名)等處,以討“千歲”、“三發”彩頭。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點火熜灰回來,並從火種中點燃香或香菸,返家置於火缸,俗稱“倒火熜灰”,亦稱“接火種”。
拜堂。花轎進門,男家奏樂放炮仗迎轎。停轎後卸轎門,由一名五六歲盛妝幼女(俗稱“出轎小娘”)迎新娘出轎,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轎。新娘出轎門先跨過一隻硃紅漆的木製“馬鞍子”,步紅氈,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側位置。是時,新郎聞轎進門,即佯躲別處,由捧花燭小儇請(找)回,站左側。喜堂布置與各地相同,拜堂儀式則稍異,有主香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