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之事進行改變,以另一種方式提出來,從而取得元化帝的支援。
為此,顧雲浩用了七天的時間,總算是將新政的具體辦法拿了出來。
其中第一要務自然還是稅制改革,先是田地稅收和人頭稅的改制,這一項元化帝是在召見他的時候已經談及了的,因此顧雲浩也並未多著筆墨。
其次便是他言及的商業之事。
在奏章之中,顧雲浩提出開海禁並發展邊貿,分別於邊關六城及沿海十三府開設商城,以此繁榮商業。
同時,改革兵事,實行強軍策略。
只得一提的是,還另增設兵械司為從二品機構,分離與兵部和工部之外,並面向全國上下廣招匠人,專事研製軍械。
此外,興建軍事學院,學院的學生一應實行招考制,打破世族功勳之家在軍中的影響力。
要知道那些功勳世家們大多都是開國初期,跟著打下天下之人,曾都是軍中的將領出身。
雖然現在華朝立朝數十年,但這些人在軍中卻還是有著一些影響力,甚至這些功勳世家的後代也大多在軍中任職。
而且這些世家子弟們自小就是沒吃過什麼苦,許多更是鬥雞走狗無所不為,更別提什麼帶兵的經驗了,這些人若是在軍中為將,軍隊的作戰能力又怎麼能強的起來?
因此,顧雲浩認為如今華朝兵事較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個。
當然,這個法子元化帝必然會支援的,畢竟蕭穆言新帝登基,雖然現在太上皇仍然健在,不至於出什麼亂子,但蕭穆言在即位之前畢竟蟄伏了這麼多年,手下可用之人太少,特別是對軍中的掌控力還是有些不足的。
要知道平王跟蜀王都已經就藩,兩人手中自然都擁兵不少,如此,元化帝又怎能不著急呢?
若是開辦軍事院校,再將軍事學院的學生分派到各地為將,這樣一來,元化帝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往軍中安插自己的勢力,從而儘快掌控軍力。
當然,在開辦軍事院校之外,顧雲浩還提出為了教化百姓,要在全國各地增設書院。
其實本朝亦是在各地是設有官學的,但只是到縣這一級。
各縣有縣學,各府有府學,但這些都是須得考中秀才,取得功名之後方才能夠入學讀書的。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考上秀才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樣一來,官學對於尋常百姓的教化和影響力其實並不大。
除了官學之外,雖然還有各種私塾和書院,但這些私塾大多收費較高,非尋常人家能負擔的起的。而書院又並不多,招生也有限,自然也沒什麼達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為此,顧雲浩提出,在各地增設官學,在鄉下以‘裡’為界,一里設一官學,而城裡則按著人口和規模增設。
為免達不到教化百姓的目的,又再提出官學的進學和收費標準,以尋常人家的孩子也能入學為準。
提出此事,顧雲浩自然是為了想讓尋常人家的孩子也能有機會讀書,但出於對元化帝目的的考慮,他卻還是隻言是為了教化百姓。
為了說服元化帝,顧雲浩為此還特意提出要與官學新增一項課業,即於這些官學開設一課,專門傳播忠君仁愛的思想。
他相信,就是為了這一點,元化帝也會對這個官學有些興趣。
當然,順著這個改革學府的東風,顧雲浩又提出要大興學風,鼓勵各省開辦書院。
至於陵江書院這樣聞名一省的書院,自然是要解封重開的。
只是這一應改制,首先就是需要銀錢,故而顧雲浩也提議新政之事當循序漸進,首先便從該之稅賦開始。
將所思之事梳理了一番,顧雲浩又刪改了兩日,確定沒有什麼差錯,又將此奏章拿到右相府,請了師祖孫惟德幫著看了看,方才呈交元化帝。
他只是一個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是沒有資格寫奏章直呈元化帝的。
因而這一次的奏文,並未走正規程式遞上去,而是由季航代為呈交。
這其實還是有些不同的,畢竟走正規程式上呈奏文,若是今後新政得以實施,那麼整個華朝上下都知道新政的策略乃是他顧雲浩初定,他的名望將隨之大為提升。
更重要的是史書工筆都會記上這一事,即便他不能位極人臣,但因著新政之事,他的名字也將會留在史冊之上。
青史留名啊,這對於讀書人來說,可是畢生的追求。
而不能光明正大的遞交奏文,那麼即便開始新政,知曉此事的人也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