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這個訊息實際上他早就知道了的。
在幾個月前,門下弟子顧雲浩進宮面聖之後,便趕到了右相府,與他一起說起過元化帝當初託孤之事。
因而,兩人都是曉得,就在這幾個月,元化帝必然會在病體沉痾之前,將杜允文跟陶明哲兩人除去,從而為小太子蕭雲珏即位鋪路。
只是知道歸知道,但眼下突然見著元化帝這樣以雷霆之勢處置了杜允文跟陶明哲,同為內閣宰相、兩朝元老的孫惟德,卻是也是有種狐死兔悲之感。
看來,元化帝是真的對他們這些老臣不放心啊……
在下旨處置了杜允文跟陶明哲等人之後,元化帝似乎一刻也不願在這殿內坐著,當下急急吩咐了一聲‘退朝’,便在三步並作兩步走下御座,在朝臣們的跪拜之中,頭也不回的轉身往太和殿後而去。
……
一散朝,杜允文跟陶明哲倒臺的訊息便如長了翅膀一樣,極快地傳遍了整個雍京城。
不僅是杜允文兩人手下的門生故吏,就是那些與杜允文平時交好的勳貴們,也是更為謹慎了不少,生怕被元化帝一怒之下,連帶著發落了去。
都察院動作極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結案了,並將結論呈報元化帝。
元化帝似乎對此案沒有什麼耐心,直接交由新上任的刑部尚書陳雲華論處。
對此,陳雲華也是有些拿捏不準,在揣摩了元化帝聖意之後,直接判了杜允文三族同罪,十四歲以下全數問斬,十四歲以上流放之刑。
而陶明哲亦是同其罪,判了陶家滿門抄斬,三族流放之刑。
楊海生自然也是落不到好下場。
就這樣,曾經權傾朝野的左相杜允文倒臺了。
隨著杜允文跟陶明哲的倒臺,一時間,朝中出現了孫惟德一人獨大的局面。
但這樣的局面沒有持續多久。
十月底,年過七旬的右相孫惟德,向元化帝遞上奏本,請求元化帝顧念其年邁,準其告老還鄉。
當然,這個請辭奏摺,元化帝是沒有批准的。
不過孫惟德並不是蠢笨之人,知曉元化帝如此只是故作姿態,故而在元化帝駁回其請辭之後,復又上折請辭,當然,這個第二次的請辭,還是被元化帝駁回了。
其實這算是元化帝在給他體面。
畢竟孫惟德當政數年,在杜允文跟陶明哲二人倒臺後,就這樣急急告老還鄉,少不得有些人會揣度其中之意,認為孫惟德已失聖心,這樣急急告老,不過是為了避禍。
但如今元化帝再三挽留,也算是全了孫惟德這個當朝右相的體面,告知全天下,即便是孫惟德年邁,依舊還是他蕭穆言所看重的臣子。
就這樣,元化帝跟孫惟德在這般請辭和挽留之中來回了三次,直到孫惟德第四次上折請辭,元化帝方才準其歸鄉榮養,並親賜黃金一萬兩,絹帛一千匹。
自此以後,內閣再無宰相,僅僅只剩下六部尚書這六位閣臣。
其中,雖然顧雲浩資歷最淺,但其主持新政,這一年來,又得孫惟德栽培,逐漸掌握了右相一黨的權勢,加上還頗受元化帝看重,故而,其餘幾位閣臣也頗為給其面子,甚至漸漸出現以顧雲浩為首的局面。
十一月中旬,元化帝又下了一道聖旨,直接廢除內閣三相之制,專設丞相一職,為超一品官階,統管內閣及朝中諸事。
在內閣原有的票擬之權上,丞相更有呈批之權。即全國奏本由內閣票擬之後,卻是直接呈交丞相,由丞相代天子行批閱,最後再挑選重要奏本呈交皇帝御批,至於那些丞相認為不重要的,便會直接發往六部行事。
這可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
自華朝建朝之後,為了遏制相權,專門將相權一分為三,設立三個宰相。
而現在,元化帝卻是又突然下令,將三宰相之權合而為一,重設丞相之位。
對此,眾人都是議論紛紛,皆在估量這位他們華朝的第一個丞相乃是何人。
十一月底,內閣重整完畢,元化帝再發聖旨,直接提任戶部尚書顧雲浩為丞相之位。
一時間,滿朝震驚。
這位顧丞相,不過才三十多歲,就身居如此高位,真可謂是權傾朝野啊!
第203章 第203章:突來變故(三更)
顧雲浩被任為丞相之後; 所做的第一件事; 便是當機立斷; 將洛省提學江清華召回雍京; 接任戶部左侍郎之位。
不錯,在顧雲浩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