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讀書人寫字除了必備的筆墨紙硯之外,還應該有筆洗跟鎮紙。
但是農家孩子大多受家裡條件所限,這些沒必要的東西都是不準備的。
潤筆、洗筆用碗裝了水即可,而鎮紙更是簡單,直接從路邊撿兩塊合心意的石頭就成。
因而見著這一碗碗的清水,顧雲浩就知道今天下午得練字。
小心的從書袋裡拿出筆硯放好,又把墨錠拿出來放到一邊,再是取出幾張竹紙,最後拿出那本《三字經》壓在紙上。
他所用的文房四寶,都是市面上最便宜的,但即使這般,顧雲浩也知道這並不是一筆小的開支,因而對這些東西更是珍視非常,使用起來也是能節省就節省。
沒過一會,學童們也都三五成群的回到講堂。
待到未時一過,顧明琮就準時地走了進來。
果然如猜想的一樣,今天下午就是練字。
雖然只是練字,但顧明琮還是根據學童們學習的進度佈置了任務,新生到散學的時候要交五篇大字,而顧雲濤等人則是五篇小字。還要求全部沒有墨點沒有汙跡,筆畫要規整才行。
在顧明琮認為,練字的順序應該是先大後小再大。
也就是說初學先練大字,等大字筆畫順了之後,再寫小字,等書法有了長進之後,最後又練大字,以求有自己的風骨。
因而給學童們佈置任務,也是按著這個順序來的。
顧雲浩對這些還不是很懂,但見著他們用的書上那工整的筆跡,就還是很相信顧明琮的決定。
練字抄寫的自然就是當前所學的文章。
見身邊的人都拿了《三字經》出來抄,顧雲浩也開始準備起來。
他已經能背下三字經,而且上面的字也記得很牢固,自然就不必再拿書出來,反而是將書放回了書袋。
端起了桌上的大碗,往硯臺裡倒了點清水,在拿著墨錠順時針的方向輕輕磨了兩下,原本硯裡的幹磨就慢慢化開,跟新墨開始交融,幾下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拿出一張竹紙,下面用墊本墊著,再用兩塊石頭壓著紙邊,顧雲浩就開始潤筆沾墨寫字。
他一向都是一張一張的用墊本墊著寫好了,再取第二張紙。不為其他,只是現在所用的紙最便宜,製作也粗糙,不僅寫字的時候容易筆下有滯澀之感,更容易散磨浸墨。
若是幾張紙重疊在一起,上面一張寫完了,下面的那張早就帶著好些墨跡,自然也就不能